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

  60年代的舞剧,在90年代的今日看来已是恍如隔世。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文革时期轰动一时的样板戏,从今日的角度
来看,剧中的年代、环境、政治意识,都和现代社会有了很大的距离。

  远离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一代演员,如何进入角色、重现当年的精神,
甚至超越前人?

  上海芭蕾舞团来新上演《白毛女》,饰演大春的杨新华和饰演白毛
女的辛丽丽都是国家一级演员。两人更在1988年于巴黎举行的第三届国
际芭蕾比赛中,成为荣登榜首的第一对中国芭蕾舞蹈演员。

  32岁的杨新华说:“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有困难。几年前刚开始排练,
不断地看这个故事,对其历史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观看以
前的电影和歌剧看看过去的演员如何表演这个角色。”

  杨新华与辛丽丽演出《白毛女》至今已有7、8年时间。他说:“这
几年来,通过自己的琢磨与探索,基本上已经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已经能
够掌握自如。”

  辛丽丽也说:“舞团当中有很多老演员、编导、老师,在他们的熏
陶下能够适当地掌握。舞步方面,跳了这么多年的舞,舞蹈技巧还是能
够掌握的。排练过程中固然有一些不顺利、迷惑、一些动作不能掌握之
类的情况,但是只要坚持下去,还是会有成果的。”

  上海芭蕾舞团虽然是以演出古典芭蕾舞为主,但舞蹈员在学习舞蹈
期间也曾受过民族舞蹈训练,对于融合了中西特色的舞蹈,都能够驾轻
就熟。辛丽丽指出:“两者除了表演手法不一样,其他方面都差不多,
基础技巧是一样。”

  杨新华指出,舞团里年轻的团员很多,有些只有20岁,在学校里训
练时以古典芭蕾为主,加入上海芭蕾舞团必须表演60年代的《白毛女》,
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层隔膜:“但是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克服自己的问
题,因为这部舞剧是我们团里一个很重要的保留剧目,每一个团员都必
须掌握好自己的角色。”

  饰演喜儿的瞿笑意在一年半前才开始演出《白毛女》,觉得这部舞
剧的难度在于人物性格的表现:“舞步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这部作品感
情戏比较多,演起来比较难。”

  喜儿是一个跨度很大的角色,从天真可爱到成熟地成长,为了报仇
而坚强地活下去……整个过程经历很大的感情变化。瞿笑意说:“喜儿
年纪很小,必须显出她的活泼可爱,同时又要表现出她的成熟,面对爹
爹被打死等等一连串的打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通常是找老演员帮忙,
他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力比较强,给了我很多启发。”

  比较两代人的演出,杨新华说:“60年代的演出和90年代的演出,
感情和感觉都不一样。老一辈舞蹈员的气质和对这部舞剧的理解更深,
但他们是以表演《白毛女》为主,而年轻一代的舞蹈员各方面的接触比
较多,认识的剧目比较丰富,个人实力也比较强。随着年代的改变,一
些技巧和动作都在逐步提高。”

  辛丽丽则认为:“演出尽量保持原来的版本,大体上距离不是很大。
现代的演出根据每个不同演员的条件加以发挥,感觉上比较柔美。不过,
基本的故事内容与人物精神还是一样的。”

  例如大春这个人物,杨新华说:“这个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青年的
精神。他是一个热血青年,乐于助人,善恶分明,不管是处于60年代或9
0年代,这样的人物都是值得学习的。”


  上海芭蕾舞团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台前幕后约有140人,成为
新加坡艺术节历来最大型的外地节目。

  《白毛女》自首演至今已上演过1400多场,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
族芭蕾舞剧。该剧是于1965年由歌剧改编而成,原本是属于上海市舞蹈
学校的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期一改再改,成为轰动的革命样板戏之一。

  《白毛女》的故事叙述恶霸地主黄世仁打死佃农杨白劳,抢走他的
女儿喜儿,喜儿不堪受凌辱,逃入深山,满头秀发由黑转灰,由灰转白,
一心为父报仇。

  编导林泱泱指出,《白毛女》曾两度出访加拿大,并到过日本、韩
国、法国、香港等地演出,并于1994年获得“20世纪经典作品奖”,上
海芭蕾舞团这一次演出的是1965年的版本。

  他说,舞剧采用西洋芭蕾舞形式来表现中国民间题材,又从民间吸
取舞蹈语汇,吸收中国的舞步与技巧,具有民族性。音乐方面保留了歌
剧的唱段,结合了传统的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一次是上海芭蕾舞团第二次来新演出,上一次是演出《雷雨》及
其他芭蕾舞片段。这次的演出由朱逢博演唱,陈燮阳指挥上海乐团伴奏,
芭蕾舞家辛丽丽演白毛女,杨新华演大春,沈思佳和瞿笑意演喜儿,再
加上11人合唱小组和台前幕后11名技术人员,演出道具与器材共有一个
集装箱。

Copyright © 1998-99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