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路禹

  早期的新加坡人对程路禹并不陌生。

  50年代的程路禹活跃于歌唱界,与梁荣平、李煜传等一起在丽的呼声
唱歌。这位体型高大、声音雄厚的广播员,人们称他“程大哥”。

  转眼40多年过去了,程路禹在中国、香港、加拿大各住了一段时期,
间中多次回来探亲,却难得在新加坡舞台上听到他的歌声。

  程路禹原籍山东,7、8岁左右来到新加坡,在这里度过难忘的年少时
期,对新加坡有特别的感情。

  程路禹说:“这么多年来,无论是身在何处,我对新加坡都非常关注。
中国、香港、台湾都有一个文化框框,很难突破。相比之下,新加坡的中
西交汇更加透彻,更有可能产生一些其他华人社会所无法做到的东西。”

  中西交汇,也是程路禹多年来研究与努力的方向。

  他在1955年离开新加坡到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声乐,毕业后被选为中国
第一批音乐研究生,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结合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语言的
特色。

  程路禹说:“世界各地的民族都喜欢西洋歌剧,任何国家都有人能把
它唱得很好。但是中国的咬字比外国的语言更有特色,如何突出这些特点,
是中国歌唱家所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程路禹发现,外国歌唱家比较注重发声的美,中国听众比较注重的却
是感情的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程路禹自1974年起定居香港,从事教学和演唱工作,活跃于当地乐坛。
香港的环境以华人为主,又使他接触到许多外国歌剧院的演唱家。

  他说:“我虽然是学习西洋唱法出身,但我觉得这一代的歌唱家如果
只要求唱得越像外国人越好,还是美中不足。在一个中国人的社会里,大
部分的观众也不能接受。演唱中国歌曲时如果把西洋的美声法照搬过来,
听起来就像外国人在唱中国歌曲一样。”

  在香港住了20多年后,程路禹在1989年移居加拿大与旅居当地的女儿
共享天伦,原本还希望在那里退休养老,结果住了4年,还是回到熟悉的
华人社会。

  他说:“我觉得一样是搞音乐,回到东方社会可以做得更好。毕竟我
的活动范围、亲戚朋友,都在香港和新加坡。”

  中西交汇的环境,也带来更多新的期望和刺激。程路禹说:“艺术要
往前发展,不能永远是一样的东西。当年意大利歌剧在俄罗斯宫廷里非常
盛行,一般俄罗斯群众却不能接受。后来俄国作曲家写了很多自己的歌剧,
不一定是意大利人要看的,但是到了今天,也变成世界名著。”

  程路禹不久前在香港看到陈瑞献、应萼定的《如此》,觉得这是中西
文化交汇的很突出的成果。他说:“新加坡的文化事业比以前蓬勃得多,
外地艺术家为新加坡带来很多新的东西,今天的新加坡也有了影响外地的
能力。”

Copyright © 1998-99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