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池

  董金池以前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以演奏中国音乐名扬国内
外。

  现年50岁的中国大提琴演奏家董金池,从小学习西洋音乐,念书
时打下深厚的西乐基础,毕业后担任天津歌舞剧院乐队首席,后来又
转任天津乐团大提琴首席。

  数十年来,董金池的学习与事业一直朝西洋音乐发展,业余时间
却致力于创建和发展中国的大提琴民族演奏法,钻研中国民间音乐。
近几年来以独创的中国大提琴民族演奏法前往各地演出,备受瞩目。

  董金池说:“我要让世界看看西洋乐器在中国音乐上所能够发挥
的特点,让大家看看我们中国民族音乐的光辉!”

  实际上,董金池刚开始尝试演奏民族音乐时,并没有想得太多:
“那是在1964年上附中的时候,国内提倡搞西乐的民族化。我的本科
是西洋乐器大提琴,也就选了一门副科板胡。”

  董金池向来对地方曲艺和民间音乐也很感兴趣,于是着手尝试把
民间曲调编成器乐作品:“那时只是觉得它好听,有点兴趣,很盲目
地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直到大学毕业以后,董金池才真正考虑这个问题:“当时我想,
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如柴可夫斯基、萧邦等等,他们的扬名世界都是把
本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越有民族性的东西,才越有世界性。”

  他也认为:“世界级的大提琴大师对大提琴演奏技法都有很大的
贡献,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很少与西方世界接触,在这方面比不上他们,
但是我们中国每个地区也有每个地区的民族音乐,那是个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我们有56个民族,我们的民族音乐远远比其他
地方的来得丰富。”

  于是董金池开始有一个愿望:“世界大师对大提琴的世界性作出
贡献,我要用大提琴来说中国话。”

  他说:“我是个现代的大提琴家,演奏交响音乐当然还是以西洋
为主。但是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也要把自己的所长发挥出来,地地
道道地用西洋乐器来反映中国人的情感。”

  董金池逐渐写了一些乐曲,把中国民歌改编成大提琴独奏,同时
在大提琴演奏技法上研究和发展新的手法,甚至花了3年时间苦练马头
琴和自学革胡,把这些民族乐器独有的滑音、颤指等等巧妙地运用到
大提琴上,形成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

  他说:“有些的技法从大提琴的演奏来看,老师是肯定不让你这
么拉的。但是我现在演奏的是中国音乐,就要用这样的手法,才能拉
得出这样的韵味。”

  董金池还记得,1989年留学美国期间,有一次用马头琴技巧拉了
一首《牧歌》给教授听。教授听了说:“这音乐,东方、东方、东
方!”

  董金池说:“教授没有别的形容词。这音乐很美,但是他做不出
来,这就是民族的特性。”

  他指出:“学西洋音乐的,多少都一些崇洋媚外的想法,但是我
反对盲目地崇洋。我们是学着西洋音乐成长,但我们也必须在个立足
点上发展自己民族的东西,否则中国音乐怎么走向世界呢?小提琴曲
《梁祝》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希望有一天也能用大提琴奏出
这样的作品,走红全世界。”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