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冠仁

  民族音乐是历史悠久的深厚传统,怎样让它与现代听众心灵相通?

  中国著名作曲家顾冠仁说:“音乐会订名为‘亘古通今’,很有
意义。中国有上千首古琴曲,现在拿出来演奏听了有一段距离。例如
《潇湘水云》改编成古琴与乐队合奏之后,发挥了古曲的特色又符合
现代人的习惯,与听众的心灵通起来了!”

  顾冠仁是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中国国家一级作曲家,这回来
新是受邀客卿指挥新加坡华乐团“亘古通今”音乐会。

  他说,华乐队的曲目是古老又是现代的作品。

  “华乐有丰富的传统、悠久的历史,累积了很多独特的风格。但
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乐队的组合形式改变了,要结合西洋的作曲技术,
这又是很新的作法。”

  顾冠仁从小学习琵琶,1957年考入上海民族乐团,之后进入上海
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1965年毕业后回团从事音乐创作。
1991年担任团长,1995年改任艺术总监,在作曲方面却一直都没有间
断。他的创作以大型乐队作品为主,琵琶协奏曲《花木兰》、合奏
《秦王破阵乐》、中阮协奏曲《塞外音诗》等等在国内外上演,皆得
好评。

  顾冠仁说:“古曲通过加工改成大乐队曲目,是把传统华乐介绍
给听众的很好途径。乐队在色彩上肯定比独奏来得丰富,也使现代听
众更能够接受。”

  不过这么一来,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就必须注重风格协调的问
题。他解释:“华乐与西乐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民族乐队有很浓的
华族文化特色,为民族乐队写曲要有民族特色,旋律必须体现民族风
格。”

  另一方面,现代乐队又吸收了西洋管弦乐的组合原则。顾冠仁说:
“传统民间乐队是以小型为主。现在乐队形式改变了,作曲技术方面
也要有所发展。因此写这种形式的乐曲,必须掌握西洋作曲技术 。
怎样把外来的技巧融合在传统的音乐,就要不断地探索。”

  亘古通今,除了把古曲重新改编,也可以是根据历史题材创作新
乐曲。例如作于80年代的二胡协奏曲《望月》和1995年完成的的琵琶
协奏曲《王昭君》和,都是传统的题材。

  顾冠仁说:“王昭君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用音乐形式来表现,
有助于让听众借故事理解音乐。《望月》用的是苏轼《水调歌头》的
题材,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这种有影响力的诗词,用华乐来体现也
非常适合。”

  实际上,除了创作大型乐队作品和传统题材,顾冠仁也作其他方
面的尝试。例如属于小型乐队的弹拨乐合奏,也是他所喜爱的作品。
他说:“弹拨乐是很有特色的一组乐器,西洋乐队里没有这个组别,
把它单独拿出来合奏,很受欢迎。”

  此外,现代素材如春天的杜鹃花、草原上赛马的情景、江南的水
乡绿野等等,也是很好的题材。

  顾冠仁说:“我们应该鼓励为华乐创作注入多种风格,形成丰富
多彩的局面。前卫作品、现代派,都可作尝试,但也不能过度沉醉其
中。华乐是多少年来流传下来的艺术,有它的特色和表现手法,风格
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旋律只可以丰富它而不能把它丢掉,才能够打动
人心。”

  顾冠仁早在十多年前,就想把王昭君的故事写成音乐。

  他说:“1984年我到湖北王昭君的家乡,那里正好也是屈原的家
乡,我感觉到即使是到了今天,当地人对这两个历史人物还是非常崇
敬、亲近,那时我就想,总有一天我要用音乐来表达这两个故事。”

  作曲灵感是靠平时的积累,创作概念在他脑里盘旋多年,屈原至
今还藏在顾冠仁心中,王昭君则已落实成一首琵琶协奏曲。

  顾冠仁说:“正好是事隔十年,有一次台北的‘四大美女’音乐
会邀我作曲,正好我有这个概念,花了两三个月时间把它完成了。”

  琵琶协奏曲《王昭君》分3个乐章《香溪情深》、《深宫幽思》和
《出塞和番》。

  第一乐章写王昭君对家乡的感情,又表现出年轻姑娘活泼可爱的
一面。第二乐章里她已被选入宫中,弥漫宫中的不是有吃有喝的欢乐,
而是寂寞的幽思。第三乐章的昭君出塞,各类作品中已有许多人写过。

  顾冠仁说:“历史上对王昭君的出塞,写悲戚的居多。我的看法
不完全是这样。王昭君为了民族和国家去到关外,对民族的团结作出
很大的贡献,这是她伟大的地方,也是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流传至今的
原因。”

Copyright © 1998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