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前夕看香港艺术节
1997年度香港艺术节在3月9日拉下美丽的完结音符。
举办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香港艺术节,多年来已成为香港以致于本
区域的一项文化盛事。每年艺术节期间,许多艺术爱好者都纷纷前往香
港,参与其盛。
1997年2月14日至3月9日的第25届香港艺术节,也是香港在97回归
以前的最后一个艺术节。今年艺术节特别呈献了许多大型节目,然而香
港艺术节协会行政总监吴球指出,97回归固然是一件大事,对艺术节却
没有什么影响。
他说:“回归对香港而言是重大事件,庆祝回归委员会也安排了许
多节目,但是艺术节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对于艺术节本身来说,回归只
不过是这一年间所将要发生的一项活动。艺术节的筹备与举行,还是以
艺术性为考虑因素。”
97年度艺术节规模特别庞大是为了配合25周年的银禧纪念,重点节
目包括华人作曲家谭盾的歌剧《马可·波罗》、特别委约演艺圈热门人
物翩娜·包殊为香港创作的《新舞剧》、蜚声国际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柏林乐团四重奏、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仲夏夜之梦》现代版等等,尤
其是《马可·波罗》和《新舞剧》分别为开幕与压轴节目,吸引了许多
海外观众特意于2月与3月两次分别前往。
香港艺术节能够发展到今日的盛况,香港旅游协会公关经理黄兆雄
自豪地说:“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香港这个原来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地
方,已经成为一个绿州了!”
黄兆雄指出,50、60年代的香港处于发展初期,没有什么艺术发展,
也只有一个大会堂,评论家都认为这是个文化沙漠。到了70年代,人们
的经济条件比较宽裕,许多留学西方国家的学生对演艺活动深感兴趣,
归来以后努力推动,发展迅速。
香港艺术节协会有限公司是一个非官方、非牟利机构,成立于1972
年,于1973年首次举办艺术节。吴球指出:“艺术节的最初目标是提高
香港在国际艺坛的知名度,同时吸引游客。环顾世界各地的艺术节,很
少在旅游淡季举行的。香港艺术节在旅游淡季举行,就是希望这时期有
一些大型活动能吸引更多游客到香港来玩。”
然而25年来,香港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逐渐提高,对艺术节的参与
越来越多,已成为艺术节的主要对象。社会团体和商业机构对于艺术节
也给予强力的支持,吴球说:“一个艺术节能够发展成整个社会的一项
重要活动,获得市民、赞助机构和政府的普遍支持,是我们25年来最大
的收获。”
香港艺术节的经费有45%是来自市政局、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和
香港艺术发展局(各15%),20%来自商业机构的赞助和各种筹款活动,
35%来自实际票房收入。
以本届艺术节来说,耗资5300万港币,为期24天,共有102场售票节
目和10个免费节目,座位总数是10万2087个位子。其中多场演出都有全
场爆满的热烈反应。
吴球指出,香港艺术节的票房销售情况相来有不俗表现:“我们在
市场推广方面非常重视,一般上早在11月间就推出宣传活动。今年的艺
术节有几个大型节目,有些不易被接受和了解的,我们更是早在7、8月
间就开始向观众介绍,到了10月间开始售票时,观众对节目已经有一定
的了解。”
例如电台节目方面,“艺坛快拍”自去年11月起每星期4天报道艺术
节最新动态、“音乐万花筒”播放艺术家特辑节目、“每周特写”和
“音乐家剪影”在艺术节前介绍有关音乐家的生平及创作,青年节目也
推出于艺术相关的游戏和比赛。
1月至3月期间举行了多场舞蹈、戏剧、歌剧讲座和工作坊,以及播放
与艺术节节目相关的影片如翩娜·包殊《大海航行》、腾格尔《爱在草原
的天空》、马克·莫里斯《跌落楼梯》等等,同时举行多项照片与海报展
览。翩娜·包殊在去年10月至12月也专程到港与当地艺术工作者进行交
流。
吴球指出,香港艺术节虽然只有短短3、4个星期,却有百多场演出,
香港艺术节协会有限公司共有16名全职员工,接近艺术节时期再增添3至
8个月的短期员工,每届艺术节大致需要整年的时间来筹备和策划。其中
一些大型节目如《马可·波罗》是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洽谈,特约节目如翩
娜·包殊《新舞剧》也是一年多以前开始联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票房,香港艺术节于去年推出“艺术节传真机”服务
24小时提供节目资料,用户只需输入传真文件编号,节目资料即刻传上。
今年艺术节进一步提供传真订票,也首次让艺术节上网,让用户通过艺术
节网页浏览节目资料及订票详情。
此外,主办者也推出多种套票计划如“综艺万花筒”、“学生艺术探
索套票”、“艺术节之友”等等,以特别价格售票。配合25周年纪念,也
推出25份奖品的幸运抽奖,奖品包括机票、礼券等等。
吴球说:“香港艺术节将继续平衡各方面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高水
准节目。97回归以后,艺术节的基本目标依然不变,马照跑、舞照跳,香
港艺术节也应该是同样地精彩。”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