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炳旭

  交响乐队、京剧、西洋歌剧、东方歌舞、芭蕾舞、华乐……

  58岁的胡炳旭说,凡是涉及指挥的各种艺术门类,作为一个
指挥的都要去做,并且把它做好。

  1993年以后渐渐把注意力由西洋管弦乐队移到中国民族音乐,
他说,艺术的历程就像人的一生,走过一路缤纷的旅程,最终还
是要落叶归根,回到本民族的东西。

  落叶归根,却又放眼蓝天,要让大树茁壮成长,根深叶茂。
他说:“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

  刚刚上任的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胡炳旭,原为北京中央民
族乐团首席指挥及艺术指导,也是该团副团长。

  担任过多个中国国家级团体的常任指挥兼艺术指导之后,却
毅然放下一切来到这个新的地方、新的团体,他说:“艺术不分
国界,我希望能把本民族的东西在海外发展起来,把华乐推向世
界。”

  胡炳旭还是第一次担任国外乐团总监,也是第一次到新加坡。
看到民族性的传统艺术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受到欢迎和重视,使他
兴奋雀跃,也深受感动。

  实际上,胡炳旭原本是学习西乐出身,年少时期是一名双簧
管演奏员。然而他对民族性的艺术一直深感兴趣,当上指挥以后
曾参加大型交响音乐《沙家浜》、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等
的创排工作,把京剧这门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用西洋交响乐队来
表现,在当时还是前所未有的大事。

  胡炳旭说:“当时的京剧观众不会听西洋乐,西洋乐队也不
懂京剧。如何把这两种艺术弄在一起,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但是
我在当时就深具信心,认为只要我努力,它就一定行得通!”

  同样的信心和毅力,支持着他后来由西乐转入华乐,再把华
乐推向世界。

  他说:“我不相信搞西乐的人,就不能把民乐搞好。筷子难
道只能夹中国菜吗?洋人难道不能吃饺子吗?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要像什么,指挥西乐要像西乐,指挥华乐要像华乐。只要你做得
好,怎么做都可以!”

  胡炳旭是在1993年还在中央芭蕾舞团时,率领中央民族乐团
到台湾演出:“当时民族乐团需要人,一个电话我就过去了。什
么地方需要人,我就到什么地方去,已经习惯了。”

  民族音乐需要人,胡炳旭义不容辞地投身其间。一连率领乐
团访台数次,胡炳旭干脆正式加入该团。

  华乐这些年来发展迅速,成立于1960年的中央民族乐团如今
已有93名团员,正是鼎盛时期。胡炳旭多次率团赴港台演出,也
曾率队到美国18个城市巡回演出,并在卡耐基音乐厅与大提琴家
马友友合奏,获得空前的成功。

  胡炳旭说:“以前中国的乐队到外国演出,接触的还是当地
的华人观众,走不出华人的圈子。这次到美国见到的是美国的听
众,反应非常热烈,他们说‘两根弦能够拉出这么美丽的东西,
简直是不可思议!’可见过去我们是走得太少了。其实只要是好
的东西,去到哪里都应该能被接受。正如两年前也看到美国人在
学唱京剧,还把全套京剧翻译了搬上舞台。这几年来交流的机会
增多了,我希望能把民族音乐打出世界。”

  然而以目前的华乐来说,要达到此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胡炳旭说:“西洋音乐毕竟已发展了几百年,乐器和曲目都
很丰富,任何一个乐团随便拿一些曲目都可以演很多年。华乐的
交响化只是近十几二十年的事,曲目还有待完善和丰富。这个创
作和排演的过程,不知道还经过多少次修改和演奏多少年。正如
西洋音乐也是经过了长时期的不断演出,才能流传后世而成为精
品。”

  他认为目前的华乐是属于上升和发展的阶段,乐团一方面继
承传统,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和开拓:“华乐过去是小组的,旋律
是单一的,中央民族乐团也是经过37年才有今天的水准和规模。
新加坡华乐团是一个新的团体,但是我们不是从头开始,而是把
已经发展的东西拿来用,再从中创新和提升。”

  新加坡华乐团今后将邀请世界名家合作演出以提升乐团水平,
同时也大量委约新作,争取首演新作品的机会。胡炳旭说:“华
乐原有的名曲我们要演奏,再结合一些本土的东西,坐在新加坡
的位子上,发挥我们的特色,演奏一些本地听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继承传统是我们的根,有了根以后再加以丰富,推广华乐走向广
阔的天地。”

Copyright © 1998-99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