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泉与刘凤山

  50年代,胡天泉把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乐器笙,首次以独奏形式搬
上舞台。

  80年代,刘凤山把具有7000年历史的出土乐器埙重现新生。

  经过长时间的钻研、改革与创作,笙与埙在两名演奏家手中获得前
所未有的发展,都已是独当一面的乐器。

  90年代的今天两人齐聚狮城,谈起各自的乐器,都是同样一股热忱
与痴迷。古老的乐器有一种永恒的魅力,令人跨越数千年的隔距,一辈
子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41岁的笛埙演奏家刘凤山这几年来致力于埙的推动,在国内外参与
无数演出,创作和改编许多埙乐曲,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演出,
并录制专题节目。

  多年来他除了为埙写曲、演奏,还自行制作和改革乐器,去年底出
版了中国第一部埙演奏教科书,填补了埙这一古老乐器没有系统教材的
空白。

  埙是迟至80年代初才出土的原始乐器,近百年来已几乎成为绝响。
刘凤山与埙的接触,也是偶然的机会。

  刘凤山8岁开始学笛,从师笛子名家赵松庭,之后加入济南前卫歌舞
团民族乐团担任笛子演奏员。1983年电视台拍摄《杨家将》,导演认为
需要加入埙这种乐器,当时没有埙演奏员,由于埙笛有很多相近之处,
作曲者就找刘凤山帮忙。

  当时只听说吉林省有这个乐器,刘凤山动身前往,到了那里并没有
找到老师,却得到了一个埙,自行摸索学习,从此与埙结下不解之缘。

  刘凤山说:“拍剧照时,我的埙被人不小心踢烂了。当时已找不到
第二个埙,逼不得已亲自做了一个。我以前并没有做过乐器,也不懂得
陶艺,只好慢慢摸索研究。制作过程之中,发现埙这个乐器还有很多可
供发展的地方,就这样一直研究下去。”

  经过多年的努力,刘凤山已研制成12平均律的埙,音域可达到两个8
度。刘凤山在学习过程也发现埙的曲目都已失传,可供演奏和发挥的不多,
因此改革乐器的同时也致力于埙的演奏技巧和乐曲创作的工作。

  原来的埙曲都是悲凉凄苦,如泣如诉,刘凤山觉得埙的表现力不应局
限于此,着手创作新曲,在技巧和音域上进行扩展,其作品《醉翁细鸟》
就欢快幽默,开拓了埙曲的新风格,深获好评。

  刘凤山说:“十多年来,乐器的研究和改革暂时告一个段落。去年出
版了教材,学生也有了一个学习的依据。现在还需要努力的就是作品的创
作,进一步增加曲目,使这个乐器更加普及,使所有喜欢音乐的人都喜欢
这个乐器。”

  十多年的时间已是相当漫长,而胡天泉对笙的研究,更是长达40余年,
孜孜不倦。1956年,正好是刘凤山诞生的那一年,年轻的胡天泉发表笙独
奏曲《凤凰展翅》,第一次把笙从配角变为主角。

  现年63岁的胡天泉说:“笙在民间已有3000多年历史,一直是担任伴
奏乐器。我从小学习各种管乐,觉得笙的声音很好听,一直想着能不能把
它从伴奏变成独奏呢?”

  胡天泉于是和作曲家董洪德一起研究讨论。当时的笙只有13簧,表现
能力很受限制,也缺乏参考资料。

  胡天泉说:“现在看到的呼舌、历音、打音、锯音等等,那时一个都
没有。想要表现各种效果,都必须自己想办法。例如想要模仿展翅的感觉,
我想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早上漱口时嘴里含水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使我
灵机一动,想出了‘呼舌’这个技巧。”

  《凤凰展翅》发表后,胡天泉再接再厉,继续不断地创出十多种演奏
技巧,40多年来把13簧的笙逐步改革成今日的36簧,创作改编了几十首笙
曲,并录制唱片和卡带。

  胡天泉说:“笙是惟一能吹奏各种和声的管乐器,它在音乐的发展起
了很大的作用。外国的管风琴和西洋乐器的簧片,也是根据笙的结构。最
近几年笙发展得很快,表现力非常丰富,也出现了很多独奏人才。从50年
代到现在,总算看到自己的努力起了一点作用。”

  音乐的发展是一项永无休止的工作。胡天泉说:“我虽然已经63岁,
现在的民乐也不大景气,但我还有决心,想再为笙的事业继续贡献。我希
望能继续创作、教学,给后人多留点东西,使民族的音乐能够不断地发展、
提高。乐器必须不断改革,才能配合时代的需求。”

Copyright © 1998-99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