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东
青年钢琴家孔祥东,打算在一星期内的三场音乐会里,把拉赫玛尼
诺夫的大型钢琴作品一口气弹完。
单是看到宣传单上的曲目,已令人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挑战味道,以
及几许戏剧性的兴奋。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难度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的大型演出,当然并
不容易。
不过,孔祥东弹琴的魄力,本地听众也不陌生。访问他之前,有人
还开玩笑地告诉我:“孔祥东像一颗炸弹。”
访问温和地进行。对于拉赫玛尼诺夫,孔祥东是崇敬多于挑衅:
“我前一段日子都一直在准备中,越弹便对拉赫玛尼诺夫越是崇敬,如
果他没有写出这么艰难的片段,钢琴门户肯定少了很多光彩,演奏者也
少了很多发挥余地。”
要说挑战,也许这次演出可说是一种自我挑战。
孔祥东说:“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和第四钢琴协奏曲都是不常弹的,
所以我决定演奏它们。这几首乐曲都非常难弹,但是我觉得趁自己年轻,
应该把它们学下来。”
孔祥东一直都非常喜欢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因此当新加坡交响乐
团邀请他前来演出时,他便决定藉此机会把4首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
尼狂想曲》等5首大型作品一次弹完。
5首连弹的演奏方式,对于孔祥东来说,也还是第一次。
现年25岁的孔祥东于19岁那年前往美国深造后,便不断寻找和尝试
各种演奏和发展机会。
他说:“中国给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美国则给我带来一个广阔的
天地。不过,我感到庆幸的是自己19岁才出国,中国人应有的传统思想,
已学了个大概。”
这番话的最佳证明,莫过于孔祥东在1992年录制的《黄河钢琴协奏
曲》。为希望工程筹款的这张激光唱片和影碟,在欧美、亚洲等地推出
后,取得很好的成绩。
孔祥东说:“黄河具有中国的气魄,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到了
美国以后,对于祖国的音乐更有一种热爱,有一种思念家乡的感觉,总
想找一些机会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
比起其他的《黄河》版本,孔祥东认为自己的演奏特色是:“比较
趋向于现代人的角度。比起老一辈经历过文革的音乐家,会比较客观。
而离家多年后再回来演奏,也多了一些热忱。”
这张唱片为希望工程筹得百多万美元的款项,并于去年获得香港白
金唱片奖。
而正当孔祥东在香港领奖时,接到了老师范大雷生命垂危的消息。
孔祥东于是取消了接下来的演出计划,赶回去探望老师:“老师的
生日是在3月15日,我们几个朋友就在3月14日开了个音乐会为他庆祝生
日。老师当时已卧病在床,通过上海电台把音乐送到他耳朵。而音乐会
结束后几小时,也就是老师生日的那一天,我们赶到老师病房,老师就
去世了。”
范大雷是孔祥东14岁至19岁之间的老师。他说:“老师不只是教我
们音乐,也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艺术家。对我来说,老师就像
是父亲、兄长一样,他的去世使我感触很深。但人生总有分分离离,老
师热爱音乐的精神,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问及目前的计划,孔祥东说,去年与BMG/RCA签约,成为该公司的第
一个亚洲钢琴家,接下来将陆陆续续推出十多张激光唱片。
不是不是,“目前的计划”,我是指,比较重要的一件“大事”:
听说,孔祥东已在近期内结婚,或将在近期内结婚……
孔祥东狡黠笑道:“有这回事吗?传闻!传闻!”
后来才稍微透露,茫茫人海中遇到的那个她,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我们是中学同学,后来她到了美国,我们很多年都没有联系……后
来我也到了美国,但是她在西岸,我在东岸……值到一次,在偶然的机会
里遇到她……哎,不说了,不说了,别写这个吧!”
我于是告辞,让孔祥东专心练琴,重投拉赫玛尼诺夫的怀抱。
戏剧化的琴声中,各种故事在发生。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