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城父子

  访问林石城教授一家三人,像聆听一曲琵琶三重奏。

  林石城从过去说到现在,林嘉庆从现在讲到未来,林嘉美从中国
谈到新加坡。

  各说各话,各弹各曲。合起一听,却听到薪火相传,细水长流,
谱成动人乐章。

  随意抖落的音符,平缓淡定的语气,流露出一家人对传统民族音
乐的深厚感情。

  弹琴,谈情。

  曲调未成,情已动人。

  现年73岁的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教授,这一回到访新加坡,
将与儿子林嘉庆和女儿林嘉美一起参加《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会。

  林石城是浦东派唯一传人,1956年创建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系,
数十年来培养无数琵琶接班人,不久前刚从该院退休,目前是中国琵
琶研究会会长。

  38岁的儿子林嘉庆是中国杰出琵琶演奏家,数年来在全中国演出
近千场音乐会,34岁的女儿林嘉美目前已是新加坡公民,在国大校外
进修系和布莱德岭联络所担任琵琶教师。

  谈起浦东派琵琶,林石城要细说从头:

  中国琵琶的分派可追溯到清代,初期有南、北两派之分,后来北
派衰落,南派又分浦东、平湖、崇明、无锡等四大流派,再加上较后
期的汪派,百花齐放。1949年以后,各大派别渐渐式微,而浦东派依
然代代相传,并将之发扬光大。

  事实上,浦东派也是数代单传,面临失传的危机。林石城说:
“那时候学习琵琶的人很少,因为学习琵琶必须具备很多条件:本人
要喜欢琵琶,要遇到好老师,经济情况要好,要有文化水平……老师
也挑学生教,没达到相当水平的不教、做生意的不教。我的老师沈浩
初其实收了不少学生,但是到了后来真正能继承他的,就剩下我一人
了。”

  第五代传人沈浩初去世以后,林石城成为惟一传人,恰逢中央音
乐学院创办民乐系,邀请林石城担任教授,林石城毅然放弃甲级医生
一职,从此桃李满天下,为浦东派培养了无数后辈,包括著名琵琶演
奏家刘德海、叶绪然等等。

  谈起浦东派的特点,林嘉庆说:“浦东派武曲气势磅礴,文曲细
腻入神,大曲文武合一,这是浦东派与其他流派不同的地方。”

  林石城也说,浦东派保留了传统的指法和一些高难度技法,如
“并四弦”、“滚轮四条弦”等等,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掌握了
这些技巧以后,演奏者才能够精确地表达出乐曲的内容。

  浦东派传统能够良好地保留至今,也是很不容易的。

  林石城指出:“传统文化艺术在文革期间遇到很大的破坏。所有
旧的东西都被否定,艺术家都被迫改变。直到文革过后,很多东西想
改也改不回来了。”

  他解释:“改革不是不可以。但那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无论好坏,
一概否定。而很多基础的东西、传统的东西,是不可以改的。”

  林嘉庆笑着补充:“例如《十面埋伏》,那是描写古代战争场面,
你不能说为了改革而把它改成现代战场,飞机、炮弹乱飞。”

  而很多传统琵琶曲也确实是被改得面目全非。林嘉庆举例说明:
“例如《霸王卸甲》,有些版本把它改成强调‘别姬’的哀怨,而不
是‘卸甲’的悲壮,那就完全不符合原曲意思了。”

  林石城也举《陈隋》一例:“原曲是陈述陈隋两个皇帝的荒谬,
描写民女被召入宫以后的苦闷心情。而新版本却把乐曲改成歌舞欢腾,
不是站在宫女的立场,简直是把主角都换了。”

  因此,很多古曲至今存有多种不同传本,听众毫不知情,就可能
接触到一些被扭曲的版本。

  林石城说:“直到现在,我们还处于扭转局面的情形中。我们不
能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听众接受古曲,所能做到的只是尽量为群众演奏
正宗的古曲,让大家自己做出判断。这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过程。”

  林石城本身的一批学生也被迫“革新”,使林石城的苦心栽培付
诸东流。他惋惜地说:“早期的那一批学生,原本非常杰出的,弹得
很好的,都变得不好了。那一段时期,他们被迫把指法、弹法完全改
变,现在自己拼命想改,手指却不听使唤。很多很好的东西就这样失
去了。”

  幸亏的是,林石城近年来教导的一批研究生,素质都很好。林石
城的一对儿女也掌握了浦东派的传统精神,浦东派总算后继有人,林
石城也把更多精神花在整理传统乐曲方面。

  林石城指出:“音乐学院的学生都学过西洋的和声学、对位学等
等。中国乐曲目前还没有系统化的中国和声、对位之类的东西。要达
到系统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保存工作。”

  现在全中国每个省市都在进行民歌采集、器乐集成的工作。林石
城虽已退休,却依然积极参与乐谱整理工作:“近一两年来,有时忙
到讲话都没声音了。”

  他说:“这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的事情。目前民歌乐谱已印出了很
多,整个工作估计要在5、6年后才完成。完成以后,再进行第二步,
把整套中国乐曲的各种曲式、和声等等整理出来。”

  林石城个人还想要做的是把所有曾经研究过与整理过的琵琶乐曲
录下:“通过录影方式把每个曲调一一录下,把它们完整地保留下来,
使它们长远地流传下去。”


林嘉美
  林嘉美自1990年移居新加坡,前后已教导过大约100名学生。

  林嘉美是在1989年与前往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古筝的本地乐手何绍
藏结婚,去年11月正式成为新加坡公民。

  比较两地情形,她说:“新加坡并没有正统的民族音乐学院,学
生也不是专业学生,但是大家都很专注、认真。学生有医生、工程师、
律师、电脑分析员等等,由5岁到65岁。”

  以人口比例来看,新加坡的华乐普及化也比中国更好。

  林嘉美因而希望能在此进一步发扬华乐:“现在除了大量招生,
每年也派学生参加鉴定考试,明年也计划能搞一所华族音乐学校,招
收更多学生,希望能为华乐的蓬勃作出一点小小贡献。”


林嘉庆
  林嘉庆在娘胎里就听着父亲的琴声成长,数十年来,充分掌握了
浦东派的琵琶演奏风格。

  他说:“我所希望能做到的是尽量掌握父亲的东西,把好的东西
尽量发挥,把父亲很多还没有演出或教导学生的曲子,更快地公诸于
世。”

  然而,林嘉庆并不认为自己会因此而被视为“林石城第二”,丧
失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他说:“就算我想做到与父亲一模一样,要做到百分之一百也是
不可能的。我们属于不同时代,我的任务是全面掌握父亲的东西,然
后把传统的技巧与精神发挥于现代的作品当中。”

  林嘉庆认为,时代不同,听众的要求也不一样,他除了演奏古曲,
也大量接触现代的民族音乐创作。

  “父亲为我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才能够得心应手地演奏现代乐曲。
别人看起来很难的作品我都能够轻易解决,就是因为浦东派讲究传统
技法,充分掌握传统技法,更能够为现代的作品服务。”

  林嘉庆专注于演奏事业,近年来在全中国演出了800多场音乐会,
不久前计划在北京市举行100场音乐会,目前已举行了60多场:“听众
来自工农兵商等各种阶层。我希望能满足各种对象,使大家更了解和
喜欢民族音乐,使传统民乐更普及化、大众化。”

  他认为流行音乐广受现代年轻人的欢迎,并不等于他们会因此而
排斥民族音乐:“年轻人只是没有机会像接触流行音乐那样地接触民
族音乐,所以大量的演奏和宣传是必要的。”

  林嘉庆的努力演出,取得一定的成绩:“近期的普及演出吸引了
大批‘追星一族’,迷偶像一样地追着我们签名,这在民乐演出上是
很少见到的。”

  有一次林嘉庆在演出后急于离开,告诉“迷哥迷姐”:“我们不
是明星歌星,要追星的话就去追他们吧。”

  其中一人反驳:“流行音乐是流星,民族音乐是恒星。”

  林嘉庆当时吓了一跳,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话会从一个这样的少
年口中说出。

  林嘉庆说:“我的音乐感染了他们,他们的反应也感动了我。使
我觉得,民族音乐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