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增

  中国的胡琴类乐器有30多种,刘崇增一个人就精通十多种。

  除了常见的二胡、中胡、高胡、京胡、板胡,还有佤族的一胡、彝
族的三胡、新疆的艾捷克、朝鲜族的乡胡。这回无法带到新加坡来的还
有西藏的根卡、蒙族的马头琴、广西的马骨胡、13根弦的萨它尔等等。

  中国一级胡琴演奏家刘崇增是北京中央民族歌舞乐队首席,平时以
演奏高胡和二胡为主,研究各类胡琴是他的爱好,这回还是他第一次在
同一场音乐会上演奏这么多种乐器,把个人的珍藏与新加坡听众分享。

  56岁的刘崇增开朗地说:“乐者乐也,以乐会友使我觉得很快乐!”

  也正是这种以乐会友的想法,促使他走过大江南北,向无数民间艺
人交流与学习,再向广大群众普及和推广。

  刘崇增说:“从事音乐工作半个世纪以来,所追求的就是能够让人
们听到更多乐器的声音,包括共性类乐器如二胡、高胡,以及特性类乐
器如少数民族的一胡、三胡,增加人们对拉弦乐器的认识。”

  刘崇增6岁开始自学音乐,12岁被选入少年宫,不久即升任乐队首
席,50年代起即活跃在北京的民族音乐舞台。1959年自北京回民学院毕
业后,被选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同时师从中国音乐学院刘明源教授。

  刘明源的教导以板胡为主,然而刘崇增对少数民族音乐一直抱着浓
厚的兴趣。刘崇增本身是回族,妻子是朝鲜族,单位里又经常演奏少数
民族音乐,使他觉得有学习特性乐器的必要。

  他说:“我觉得搞音乐的不应该瞧不起少数民族,中国有56个民族,
音乐方面也应当给予少数民族一席之地。各族的乐器除了在他们的个别
地区演奏,也应该在中原地区加以介绍,和整个华乐界水乳交融。”

  乐团前往各地演出时,刘崇增都找机会与当地乐团交流,一有时间
就找民间艺人学习当地的乐器。自1959年起,所到地区包括吉林延边、
新疆喀什、云南西蒙山、西藏拉萨等等,每到一处都争取时间学习,并
尽量搜集文献记载及录制音像资料,不断研究。

  他说:“学习民族乐器要学会、学好,还要学得像。开始学习时最
困难的就是风格问题,有时候指法和弓法都没问题了,拉起来就是没有
味道,必须通过录像和录音,不断地模仿、观察。”

  刘崇增认为学习民族乐器最重要是表现风格,哪一种乐器都要拉出
那一种乐器独有的味道,掌握以后还得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和特色,才算
合格。他说:“以二胡和板胡来说,已经相差很远。风格和味道不同,
指法和技巧也不一样。乐器之间的技巧可以互相借用,但是风格和味道
要凭自己去感觉、去体会。”

  除了演奏民族乐器,刘崇增也编写和创作少数民族乐曲,并且对自
己使用的个别乐器进行少许改革。

  他说:“我的艺术主张是传统风格加现代意识。我不喜欢过于保守,
也不离开原来的轨道。每一个民族都有许多珍贵、独特的音乐遗产,演
奏和创作时不能离它太远 ,但是要完全保留传统也不可能,因为身为
一个现代人,所呈献出来的东西也要有现代人的感情。”

  刘崇增认为民族乐器在制作工艺方面还有待标准化,演奏曲目也可
进一步扩展:“演奏者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寻找合作伙伴,例如与作曲
家合作、与乐器制作者讨论。每一种艺术门类都应该以最好的一面来吸
引人,除了在本民族推广,在其他地区也应该自由发展和彼此竞争。”

胡琴介绍

佤族独弦琴(一胡)
  竹制琴筒,蒙竹笋叶面板,竹制扁圆形琴杆。竹皮在外侧,富有弹
性,竹制琴轴斜插于琴杆中,张弦一根。声音低沉、苍劲,常在佤族祭
典活动时使用,流传于云南省沧源、西蒙等佤族聚居区。

朝鲜族奚琴(乡胡)
  竹制琴筒,蒙桐木面板,张弦两根。最早流行于唐代北方游牧民族
奚部落中,为现代胡琴的前身。现在福建南音中使用,曾传入韩国及中
国东北吉林省朝鲜族地区。

彝族三胡
  香椿木圆形琴筒,蒙以羊皮或蟒皮,竹制琴杆,张弦三根。琴弓系
两股马尾,置于中弦两侧。流行于云南省弥勒璐西彝族支系阿细人聚居
区,当地常用三胡与竹笛、月琴、三弦一起演奏《阿细跳月》。

维吾尔族艾捷克(原名哈密胡琴)
  枣木制半球形音箱,两侧及背部开62个音孔,椎形琴杆设有指板,
琴头旋制伊斯兰风格。音箱蒙桐木面板,张弦四根。传统“木卡姆”音
乐的主奏乐器之一,广泛流传于新疆喀什、库车、巴楚等地区。


Copyright © 1998-99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