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顺
马革顺高龄80,还挺直身体,在舞台上挥舞双手,领导合唱团唱过
一首又一首的歌曲,乐此不疲,永不言倦。
他说:“排练过程中,当你所提出的要求,对方能够一一做到时,
那真是你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候!”
如果指挥合唱、从事音乐工作,真的是那么快乐的话,过去60多年
来,马革顺都应该是非常快乐地度过的。
马革顺自1933年投考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以后,数十年来,断断续
续地与音乐工作保持密切联系。
马革顺大学毕业即前往多所中学及西北音乐学院任教,还亲自带领
学生上街演唱抗战歌曲。1945年抗战胜利,继续任教两年,然后前往美
国攻读硕士学位,之后任教于中国各地的音乐学院,担任大大小小乐团
的合唱指挥。
1956年转任上海音乐学院,筹建指挥系,主讲合唱指挥法、合唱学、
合唱总谱读法等课程,培养无数中国合唱指挥家。
1963年出版的《合唱学》,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专
著,在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
马革顺回想编写情形:“当时是因为上海音乐学院在1956年建系时
限定开这门课,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合唱学’,只好根据大纲编写。之
后每年教学都不断修改,经过六七次修改,终于在1963年出版了。”
马革顺指出,这本书经过多次修改,累积了他多年的经验,其中关
于华文歌曲咬字、吐字的部分,更是其他国家的论著所见不到的:“那
时候我想,老艺人都懂得咬字的技巧,但是没有人把它归纳成系统。于
是我便采用拼音文字,把四呼五音等中国歌曲的咬字特色总结起来。”
80年代,马革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录制唱片、担任各地各类合唱
节、合唱比赛顾问,也为各地各类学校音乐教师及合唱团体进行讲学、
指导活动。
此外,近十多年来马革顺也多次走访美国、澳洲及亚洲各地,获颁
荣衔包括美国威斯敏斯特的荣誉院士、古斯塔夫学院的艺术荣誉奖章及
瓦特堡学院的荣誉音乐艺术博士。
比较在东西方国家指挥的经验,马革顺说:“指挥美国团体是最愉
快的。也许是他们的音乐教育普遍、歌唱状态好,也许是民族性的关系,
指挥时提出什么要求他们都能有所反应。”
至于中国团体:“中国人忧郁比较多。不过,国内的专业乐团表现
也很好,每个团员都受过专业训练。”
数十年来,中国乐团也经历过一些改变:“文革以前,政府比较注
重文艺,虽然那时文艺是作为一种工具,标榜的是文艺为政治服务,但
花的人、力,都是最好的。文革以后,文艺单位走向商业化,记得有一
次我和中央乐团安排好练习时间,一切都订好了,他们突然接到通知要
录音,取消练习计划。因为录音赚钱,练习不赚钱。”
团员本身也无法专心练习:“很多团员因为经济的缘故,必须到外
头演唱流行歌曲,精神都分散了。怎么样才能让乐团有时间依照原订计
划,提高乐团水准呢?这是乐团所面对的问题。”
不过,马革顺对于前景还是乐观的:“我相信过了一段时间,文化
和经济能够并进,取得平衡,一切就会好起来。”
除了指挥,马革顺也从事音乐创作。不过,马革顺近几年已很少创
作了。他坦言:“眼力不像从前了,写起谱来比较吃力。而且音乐创作
有很多新手法,以前学的是传统的东西,局限性比较大。”
至于教导指挥,那还是他一辈子的最爱:“还能指挥几年,我就指
挥几年。当然我不能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指挥,但是只要人们还要我继续
指挥,我就会一直指挥下去。”
Copyright © 1998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