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儒雅风范
他生于法国,长于美国,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统。
他精通英文、华文、法文、德文,结合古典音乐和爵士音乐、民族
音乐,甚至到非洲学习布希曼人音乐。
他是父亲的骄傲,他是剑桥大学引以为荣的校友,他是热爱家庭的
标准丈夫。
他是8次Grammy Award得主,他是“古典音乐大使”,他是万千乐
迷的偶像。
马友友是享誉全球的大提琴家,被誉为下一个世纪的典范人物。
台上的他融合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学者的儒雅风范。
台下的他亲切友善、风趣幽默,表现出邻家大男孩的调皮活泼。
这名周身焕发着无穷魅力的男子说:“I try not to categorise。
I try to be everything。”
曲终人不散
散场后的新达城会议厅,人群久久不散。
曲已终,而人未散。
不愿,不舍,不由自主。
串串深沉感人的琴韵,仿佛还回荡空中,把心弦紧紧而扣,久久
难释。
那是马友友的大提琴声。
欢唱与哀泣,畅谈与轻诉,诗人的狂野奔放,学者的儒雅风范,
在变幻莫测四条弦上尽显无遗。
饱含深情的琴韵征服了全场听众。最后一个音符消失时,欢声雷
动的喝采,使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置身音乐会上。
向来矜持含蓄的音乐会听众,一时成为演唱会上的迷哥迷姐,拍
手、顿足、狂喊、欢呼。
直到灯光亮起、乐团散队、工作人员上台收拾,乐迷仍在场内留
连,探头探脑。保安人员紧守后台通道,不让任何人有机可乘。
依依不舍地走出会场,场外竟已自动排成一列队伍,等待着再看
他一眼。
马友友并没有令人失望。大约20分钟后,他除下燕尾服,卷起白
衬衫长袖,手持签名笔,匆匆出场。
经理人非常熟练地让乐迷把节目表、激光唱片、海报等等一一摊
开,摆好姿势拿好相机,让马友友以最快的速度,一张签过一张,
一张拍过一张。
马友友额上满是汗珠,脸上写着疲倦,眼里却始终漾着笑意。面
对长长的人龙,没有丝毫不耐烦。
他颔首问好,恳切交谈,直到每一个听众都心满意足,他又匆匆
而去。
I'm getting crazy!
总觉得他来去匆匆,却又非常“好好先生”地设法在有限的时间
内,尽量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
把大家哄得如痴如醉之时,他即象一阵风一样地飘然而去。
使人回味无穷,却又意犹未尽地留下一点遗憾。
但没有人会怪他。
怪的是别人抢走他的时间,怪的是经理人的不近人情。所有的埋
怨,都不会落在马友友身上。
马友友到访新加坡的前后几天,遇到同行或乐坛朋友,第一句话
如果是“你见到了马友友?”,第二句话必定是“He's so……
nice!”
伸手不打笑脸人,这句话用在马友友身上,尤其正确。
例如记者会的那一天,他虽然姗姗来迟,一进场即亲切地向两旁
记者一一问好,一边还风趣地开起身旁赞助商的玩笑,开朗与活泼
的气氛马上化解了久候的沉闷与怨气。
短短数十分钟,马友友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妙语如珠。
但时间一到,身旁两个高头大马的经理人马上护卫着他,赶下一
场约会,态度强硬,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由于时间太匆忙,访问马友友显得很不容易。
一名同行恨得牙痒痒地说:“他的经理人,简直把他当宝一样,
怕死别人接近他!”
我点点头深表赞同。
但后来想想,又觉得也只有如此强硬的经理人,才能与马友友的
有求必应作出配合。
因为人们的要求太多,而马友友太过随和。稍微放松,大家即一
涌而上。
就像记者会结束时,马友友一站起身来,场面顿时喧哗混乱。
数名出席者马上拿出珍藏照片请他签名,摄影记者请他摆款照像,
一名记者尽最大努力试图说服他接受访谈,经理人则在身旁直嚷:
“我们迟到了,我们还有彩排……”
面对四面八方的“请你…”和“…可以吗?”,不善拒绝的马友
友双手置于太阳穴,皱起眉头:“不要问我,去问他们(经理人)!
Oh,I'm getting crazy!”
人性音乐家
时间对于马友友而言,显然是不够用的。
每年奔走各地,举行数百场音乐会,除了举行独奏会,他也参与室
内乐演出,经常与其他音乐家合作,灌录许多唱片,还尽量挤出时间
在青年音乐营里教课。
马友友说:“我喜欢与人交往、接触,每到一个地方,和当地音乐
家见面,了解当地乐坛,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
对他而言,大提琴的美妙之处,也在于它是一件非常适合与人合作
的乐器:“大提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你几乎很少机会单独演奏。大
提琴家通常都必须与乐团或另一名演奏者合作,这给了我很大的快乐
。”
马友友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与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合作演
奏各种音乐,但是每年岁末的佳节期间,他都会选择回到自己位于波
士顿的家里,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
马友友是乐坛上难得的family man:“每年的岁末和暑假,我都尽
量拨出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那毕竟是属于家庭的假期,是和家人共
度的最佳时候。”
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跑,是演奏生涯中无可避免的一环。马友友说:
“身为一名演奏家,我有一半的时间在各地巡回演出。在这样的情形
下试图注重家庭确实是一种矛盾。几年前,我的同行一出国就是好几
个月,但是现在情形好多了。我可以尽量缩短行程,安排时间。”
他解释:“我的作法是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安排空挡,由于演出太多
,我必须提前两年预测孩子放假的日期,妙的是我总是猜对!我总是
希望能在家人需要我的时候留在他们身旁,而且,我有一个非常美好
的太太!”
马友友23岁结婚,太太Jill是美国人,儿女Nicholas和Emily都学
习音乐:“两人都弹钢琴,女儿刚开始学小提琴,她刚学会几首圣诞
歌曲,我鼓励她在圣诞节演奏这些歌曲,她感到兴奋和开心!”
马友友说:“我鼓励他们享受音乐,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
分。但我不希望他们是因为我的缘故而选择了音乐,因为生命中的任
何抉择都必须付出代价。我希望他们从事音乐的原因是他们喜欢音乐,
这必须是惟一的理由。”
成长之路
马友友不愿对孩子作出任何要求,因为在父亲严峻的要求下成长的
他,深深明白成功背后的付出与代价。
他因而经常表现出一种“音乐选择了我”的感慨:“在别人眼中,
我的音乐生涯是一帆风顺。但事实上,我在生命中的好几个阶段都曾
经自我反思,重新作出决定。”
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骏是巴黎大学音乐学院幼儿音乐教育博士,也是
教授弦乐器的专家,从小就教他小提琴和钢琴,对他寄于厚望。
但是马友友一点都不喜欢小提琴:“因为姐姐拉得比我好!”
直到有一天,马友友看到了弦乐家族中最大的乐器:“我一看到倍
大提琴就喜欢上它,但父母认为我个子不够大,于是退而求其次地为
我选了第二大的大提琴。我想我既然已经反抗了一次,就不应该再反
抗第二次,于是乖乖地听话,开始学习大提琴。”
当一般的儿童还在玩具堆里懵懵懂懂的时候,马友友已经能够熟记
大提琴的经典作品巴哈组曲。
5岁的马友友在巴黎大学首次公开独奏,被誉为音乐神童。7岁那年
马友友随家人迁居美国后,应邀在为肯尼地文化中心筹募基金的音乐
会上表演,引起美国乐坛的注意。
第二年他在伯恩斯坦的带领下,上电视节目“美国艺术大观”,在
世界乐坛打开知名度。同年,8岁的马友友获茱利亚音乐学院奖学金,
师从大提琴名家莱奥纳德·罗斯(Leonard Rose)。
然而马友友一直都没有忘记音乐以外的广阔天地。少年时期的他曾
对音乐提出质疑,16岁那年他转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和德国文学。
4年的哈佛教育开拓了他的视野,使他从人文的角度探讨音乐的本
质,毕业后他全心全意地开始其大提琴演奏生涯。
然而,就在他25岁的那年,他因脊椎问题而进行手术,手术如果失
败,他将不能再拉琴。
马友友说:“之前我一直觉得不拉大提琴也无所谓,到了真正面对
无法再拉琴的危险性时,我问自己:我还能做什么?我并不介意做其
他方面的事情,只是我做得不好!”
他想想又说:“也许,不当演奏家的话,我会选择一些与人性有关
的工作。我在大学修的是人文科目,也喜欢与人相处与接触。”
只是一个音乐家
马友友毕竟还是选择了音乐。
或者,音乐还是选择了留在他的身边。
十多年来,数十张封套印上马友友开朗笑容的唱片,成为销量的保
证,排行榜的常胜军。
哈佛大学也在1991年颁发了荣誉音乐博士给马友友。4年的人文教育
虽然没有真正派上用场,却也不能算是一种浪费。
马友友说:“你所学习的一切,对于你所演奏的音乐都会有所影响。
无论那是心理学、社会学、科学、数学……我认为如果你真的要成为一
名大师,真的要在你的专业上融会贯通,那么你所有的思想都会联系到
一个直接的管道,通过你最熟悉的媒介表达出来。”
他举例说明:“例如我对建筑也很有兴趣,喜欢从各种角度研究建筑
。而音乐也和建筑一样拥有材料、空间、力度、平衡等等,所以学习建
筑或其他任何科目,都有助于让我想通一些音乐问题。”
对于文化的包容性,更使他力求成为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体:“我是多
元文化的产品。我真的希望能够结合自己拥有的一切,包括不同文化所
含有的矛盾讯息与价值观。我觉得cultural literacy应该是无所不包
的,不需要分清楚什么是东方,什么是西方。身为一名音乐家,只需要
知道声音、旋律、节拍……”
马友友也不愿使用人们给他套上的“古典明星”、“艺坛积极分子”
等夸大其词的名堂:“我在台上也同样出错。尴尬的场面每晚都可能发
生:弦断了、灯灭了、停电了、一阵风把乐谱吹走、露天音乐会上下雨
了、指挥打到我的头、有人心脏病爆发……all sorts of horrible
things do happen!”
他耸耸肩说:“The trick is,决定是否要继续演奏,然后以幽默感
化解僵局。”
谈起他与流行乐手的合作以及把古典音乐推向一个新层面的尝试,他
说:“只要我还是一个音乐家,我就会尽量去参与一个音乐家所应该参
与的各种活动:独奏会、室内乐、大师班、爵士乐、流行乐……我确实
觉得更多人需要更积极地参与更多活动。”
马友友认为:“从某一方面来说我是你们所说的Arts advocate。但
是我并不会摇旗纳喊地去争取什么或鼓吹什么。我只是在尽我的本分,
扮好自己的角色。我只是一个音乐家。”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