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毓颖与黄毓婷
黄毓颖小时候看到电视上的乐团,羡慕地拿起棍子模仿。如今他已是
新加坡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每个周末昂首阔步上台,不需羡慕、不需
模仿。
黄毓婷小时候学提琴面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含着眼泪拉琴。如今单身
远赴莫斯科学习音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熟悉的音乐,她独立坚强,不再
流泪。
兄妹俩在琴声弦韵的伴随下茁壮成长,各自朝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进。
看到儿女都能够在台上独当一面地演奏,令父亲黄仲南无比欣慰。
多年来的栽培,总算没有白费。
黄仲南夫妇年轻时都非常热爱音乐,却没有机会和能力学习,于是把
自己对音乐的满腔热忱,转移到孩子身上:“把自己达不到的理想强加在
孩子身上,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有点自私。还好他们自己也都喜欢音乐,
还选择走向这条道路。”
黄仲南让三个孩子都接触几种乐器,后来大女儿选择钢琴,儿子学小
提琴,小女儿则朝大提琴发展,刚好是弦乐三重奏的乐器。
黄仲南说:“那时我想,这三种乐器刚好可以组成三重奏,希望他们
以后能够一起演出。”
黄仲南对孩子勤加督促,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协助孩子。例如:
“老师教了什么曲,我就到唱片行里找那首曲子买回来给他们听。那时他
们还不懂得操作唱片,我还把唱片录成卡带,让孩子可以自己操作。”
现年27岁的黄毓颖回想当年:“爸爸比我们更紧张,我们去学音乐,
他也载进载出,真是个二十四孝父亲。”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朝音乐发展几乎是理所当然的。大女儿目前已
随丈夫到外地工作,黄毓颖和黄毓婷则早已决定以音乐为终生事业。
黄毓颖说:“我是很迟才决定将来的发展。我向来都对音乐很有兴趣,
但没有想过事业的问题。是爸爸一直在从旁指引,从加入青年交响乐团到
得到申请政府奖学金、到英国学音乐、回新加坡加入交响乐团,可以说是
一条铺好的道路。”
22岁的妹妹黄毓婷也说:“我从小就想当音乐家,没有想过为什么。”
黄毓婷1990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附中,1993年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
之所以选择莫斯科,也是父亲的支持和鼓励。黄仲南有朋友在莫斯科,
听说当地学习音乐情况很好,特地带女儿到莫斯科跑了一趟,了解当地环
境。
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远赴他乡,黄毓婷起初觉得生活艰苦,然而
几年来习惯以后,很喜欢当地的环境,俄语也讲得很流利:“还能够和当地
人吵架!”
她说:“出国以后,什么都得靠自己,性格方面独立了很多。音乐方面,
莫斯科的音乐教育非常正统,技巧也很严格,当地学生的手指非常灵活,音
乐知识也很丰富。除了上大提琴课,也学了很多音乐理论方面的东西,对演
奏很有帮助。”
黄毓颖也谈起留学英国的经历:“刚开始,简直是非常迷失。觉得那里
的程度很高,自己样样都不如人。只好逼自己尽快适应,尽量吸收。学习过
程中更产生一种怕输的心理,不是说一定要比别人强,而是不想显得落在别
人后头。”
尤其是想到回国后等待着自己的是两年的兵役和8年的工作合约,更使
他珍惜当学生的机会:“到了第三年,想觉得自己好像水蛭一样,能吸收的
都拼命吸收,简直是一种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扫回来的心理,还特别要求校长
让我延长上课时间。”
他说:“签下奖学金合约等于是签下未来10年的卖身契。回国以后,所
能够想的只是如何把所学的尽量呈献出来。我个人很喜欢表演事业,不是爱
表现,而是因为表演能够让听众聆听你所要表达的讯息,通过音乐来表现你
的内心世界,与听众取得交流,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黄仲南也说:“从小我就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争取上台机会,但不
要自高自大。上台不是出锋头,而是有一个机会让听众认识自己,与别人分
享自己的音乐。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Copyright © 1998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