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新加坡乐坛回顾

  1997年,少有大型音乐会,难得名家来助阵。回顾新加坡乐坛一年
来的动态,最受瞩目的莫过于本地两大乐团的发展。新加坡交响乐团与
新加坡华乐团士气高昂地带领着本地乐坛,迈向新的方向。

  新加坡交响乐团18年来首次有了新总监,39岁的旅美中国指挥家水
蓝于97年1月1日上任,为这个年轻乐团注入新生命。

  新加坡华乐团则在97年4月20日正式首演,58岁的中国著名指挥家
胡炳旭出任乐团总监,带领华乐团攀向新的高峰。

  两位总监都怀着满腔抱负而来,两个乐团其实也拥有同样的目标:
提高乐团水准、普及和推动交响乐/华乐、首演更多新作品。

  理想在总监抵新后的第一个访问中积极陈述,在过去的几个月来持
续推行。

  过去一年来新加坡交响乐团在人事方面有一些变动,副指挥林曜在
7月离职,几个组别的主要乐手也有些人事变动。不过,乐团整体上士
气高昂,票房显著提高,洋溢着一片蓬勃气象。

  水蓝在11月底受访时说:“1997对我来说是美好的一年。对于每一
个加入新机构的新人来说,第一年都是一个过度时期。去认识同事、制
度,以及了解过去曾经做过的事。我觉得这个乐团最可贵之处在于团员
的精神。团员士气很高,大家都热爱工作,热衷于表演。”

  团员的精神是乐团的灵魂,著名作曲家盛宗亮在9月间来新参加《中
国梦》亚洲首演时,对新加坡交响乐团的水准与精神深表赞扬,认为假
以时日,乐团将有很好的发展。

  中国作曲家顾冠仁在10月间与新加坡华乐团合作时,有同样的感受。
他说:“我在70年代第一次来新加坡时已经有很深的感触,觉得这里的
华乐群众基础很深。果然,20年后的今天看到一个这样的乐团出来!这
次接触使我看到乐员的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按着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
这个乐团会达到很高的水平。”

  胡炳旭在去年4月间抵新时说,希望能让新加坡华乐团在5年内成为
世界级乐团,如今第一年已经过去,他说:“头一年用来打基础,看来
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他说,新加坡华乐团作为一个新团体,团员由各地招聘而来,程度
不齐,经验也不够丰富,在提高时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团员昂扬的士
气与献身的精神,使乐团取得很大的进步。

  “8个月来乐团的进步蛮大的,大家都有共同的愿望,从上到下都
尽最大的力量要把乐团搞好。乐员肯干、肯努力的精神给我很深的印象,
也鼓励了我。”

  几个月来华乐团从初成立时的45名团员陆续增加到61人,声势日益
壮大。票房表现也非常优异,9月以后的演出场场爆满,门票甚至在10
天内被抢购一空。

  社区与学校的巡回演出,也获得良好的反应。华乐团从去年1月起
开始到学校表演,7月间推出社区巡回音乐会,同时也积极参与艺术理
事会的公园表演节目。一系列社区巡回音乐会更由胡炳旭亲自策划及
指挥,取得很好的效果。

  新加坡交响乐团则在去年7月首次举行了儿童音乐会,水蓝也强调,
进一步吸引年轻听众、普及交响音乐,将是乐团明年的重点发展方向。

  两个乐团的许多团员也在乐团职务之外,在民间团体进行各种推广
与教育工作。

  新加坡华乐团的许多团员原本就是社区团体、学校等等的导师及主
要负责人,专业乐团的新发展也为民间团体注入强心针,前景乐观。

  新加坡交响乐团团员也纷纷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三五成群地与志
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新的组织或演出小组,举行多场不同形式的室内音
乐会,吸引了另一批听众。

  过去一年来参与这类演出的青年乐手,屈指一算就有蔡立宇、刘鹏、
林抒真、符史铭、罗少汉、林挚谦、曾伟成、张平辉、吴膺宏、阿里·
彭杰利、游山、陈国平、陈子乐、陈芝弥、李琴心、卢绍璇等等,所有
组合在受访时都异口同声表示希望在大型交响作品之外,提供另一种选
择。

  室内乐先峰队伍唐四重奏更立志要填补本地室内音乐的空隙,去年
9月初负笈美国,攻读弦乐四重奏硕士课程,成为第一个参与这类专业
课程的本地室内小组。

  小组的告别音乐会全场爆满,反应非常热烈。然而实际上,这类小
型演出难得有这样的反应与观众群。室内音乐会出席率可以相差很远,
事前也很难估计,对于演奏者是一种负担。

  青年音乐家学会艺术中心在去年10月间开幕,为这些年轻乐手提供
了一个新的空间。青年音乐家学会将致力于普及与教育工作,开幕之后
即开始了以家庭和年轻人为对象的一系列星期天午茶音乐会,艺术中心
的SPH礼堂也提供了一个适合小型团体的演出场所。

  培养乐手与培养听众之外,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领域是本地作曲家的
培养、本土作品的推动。

  新加坡歌剧团在去年6月的亚洲演艺节上演第一个本地歌剧《玫瑰
缘》,无论反应如何都是一种难得的尝试与跨越。新加坡作曲家协会也
在去年8月远赴北京,首次在国外举行新加坡作品专场音乐会。

  资深作曲家沈炳光、丁祝三去年先后举行作品发表会,前者由新加
坡赴台湾,后者由澳洲来新,发表会在学生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举行。

  青年作曲家陈灿汶也在一群青年演奏家朋友的鼓励下举行作品发表
会,当晚票房尽管反应清淡,然而演出的难得之处在于它是以作曲家的
个人力量筹办而没有团体的支持,它也是一场本地少见的青年作曲家专
场音乐会。

  陈灿汶说,希望从这一代开始,年轻的作曲家也能有更多发表的机
会。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完成9部交响乐曲,更希望能听到自己
的作品由本地的乐团演奏。

  回到两个国家级乐团,两名总监在推动新作品可说是不遗余力。

  作为一个演奏西洋音乐的团体,新加坡交响乐团把“本土”范围扩
大到亚洲。去年8月间的一系列重点节目以“新亚洲”为号召,符合新
加坡旅游局为新加坡塑造的新形象,也符合世界乐坛发展的新趋势。

  突出乐团的亚洲特色也是新总监上任以后强调的一个发展方向。交
响乐团在过去一年内演奏了谭盾、盛宗亮、陈怡的作品,三位都是近几
年来在世界乐坛崛起的亚洲现代作曲家。

  新作的演奏包括世界首演与亚洲首演,新亚洲系列里也包括了本地
乐手甘宁与董蒂均的演奏。遗憾的只是本地作曲家的作品还未见踪影。
不过,交响乐团1998年首场演出,即将以已故作曲家曹节的《序曲、间
奏曲与赋格》掀开新的一页。

  水蓝说:“过去我们对亚洲作品演奏得不够,今后我们将做得更多。
亚洲乐团对亚洲作品有更好的感觉,这么做对新加坡、对亚洲,以及对
身在西方世界的亚洲作曲家,都有一定的好处。”

  开拓曲目也是世界华乐界和各地华乐团一致努力的方向。

  新加坡华乐团在首场音乐会上即邀请潘耀田作了《序曲——步步高》
,亚洲演艺节上首演瞿春泉来新以后所作的《莱佛士铜像前的遐思》,与
华文报合唱团合作的音乐会上又演奏潘耀田的旧作《乌拉曲》。

  除了本地作品,过去一年来演奏过的其他新曲目还包括管子协奏曲
《文姬归汉——胡茄十八拍》、二胡协奏曲《望月》、琵琶协奏曲《王昭
君》等等,包括首演作品及委约之作。

  胡炳旭说:“我们对于本国新作品是很重视的,团里有些乐员喜欢写
东西,我都请他们为一些乐曲进行编曲和配器,在学校、社区音乐会上演
出了不少这样的作品。”

  华乐团明年将有11场大型音乐会,当中会想办法多接触新的东西,首
演新作以及把旧作品进一步改进、丰富,而成为乐团的保留曲目。胡炳旭
说:“我们非常欢迎本地作曲家的新作品,也希望能见到更多作曲家为华
乐进行创作。”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