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ryn Stott
斯托特(Kathryn Stott)是第二次到新加坡表演了。对于很多人
来说,仿佛还觉得这是个陌生的名字。
上一次到访,还只是去年11月的事。那一场演出,全场爆满,掌声
热烈,但观众却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她的同台演奏者——马友友,而忽
略了她的存在。
是的,当我告诉你斯托特就是“那个马友友的伴奏”时,你开始对
她有点印象了吧?
马友友那慑人的魅力赢得了所有的掌声,被冷落一角的斯托特却开
朗地耸耸肩说:“我不介意。”
然后笑着说:“如果我不为马友友伴奏,观众不是对我更陌生吗?”
斯托特这一回是受邀前来参加新加坡第一届钢琴节,于7月1日在维
多利亚音乐厅进行了一场独奏会。
她说,很高兴能以独奏者的身分回到新加坡进行演出,让观众欣赏
她的另一种表演方式。
她指出,以她的钢琴事业来说,有80%是个独奏者,只有20%是担任
伴奏。
其实,斯托特对“伴奏”这个字眼,是颇有微词的:“很多曲目是
为两种乐器而作,如钢琴及小提琴奏鸣曲,应该是合奏,而不是伴奏。
两种乐器都同样重要,人们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演奏者和一个伴奏者来
看。”
斯托特早期常在室内乐团担任钢琴手,却发觉人们因此不把她当作
能够独当一面的钢琴家。这使她决定放弃室内音乐,而专注于独奏表演。
自1985年后,斯托特只为马友友一人“伴奏”。她解释:“马友友
是不同的。他是一个非常美妙的音乐家,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与
他一起演奏也非常愉快。”
斯托特是在1978年当马友友到伦敦演出时认识他。两人一直是好朋
友,直到1985年的某一天,马友友问她要不要合作:“从此我们每一季
合作举行10至15场演出,在世界各地。”
而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反应都是热烈的:“尤其是韩国和台湾,以
及其他有华人的地方,观众就这么一窝峰涌上来。我们要他们排队,然
后,(斯托特比了一个拍照的手势)就这么咔嚓咔嚓,一个接一个。一
人只限一张,也得花上好长一段时间。”
注意力当然不在斯托特身上,但她强调,如果抢走她的光芒的那人
是马友友,她完全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
斯托特说,独奏与合奏最大的不同是:“合奏是两个人朝同一目标
前进,必须顾虑到对方的感受、对方的意见。独奏是一个人的世界,可
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独自演奏的时候,斯托特喜欢法国音乐。这一回带来的12首钢琴独
奏曲,就有6首是法国音乐。
她说:“从小在梅纽因音乐学校上课,就遇到许多法国老师,使我
对法国音乐产生兴趣,尤其是福莱的作品。”
她指出,福莱是法国最有成就的音乐家之一,只是一直都不如拉威
尔、德彪西等其他法国音乐家那么受欢迎。
因此她总喜欢在演奏曲目中加入几首福莱的作品,还计划把福莱的
钢琴作品全部录制成激光唱片(目前已录制了两张,还有两张将在9月
录制):“让听众有机会欣赏他的音乐。”
斯托特并不认为听众会因为曲目陌生而不接受她的演出。她认为:
“作曲家之所以不受欢迎,是因为演奏者不演奏它,而不是因为听众不
喜欢它。”
福莱150周年诞辰纪念那年,斯托特更积极筹备一项“福莱音乐节
”,广邀各地音乐家(马友友当然榜上有名),在曼彻斯特举行一连12
场以福莱的作品为主的音乐会。
第一次筹备这么一项大型音乐节,她说,小主意能变成大计划,感
觉非常兴奋:“那是去年的一个深夜,我在厨房里突发奇想,觉得可以
搞这么个音乐节。第二天我把这个主意告诉英国广播公司总经理,他问
我:你疯了吗?我说没有,让我们好好地干吧!”
斯托特最近的另一项创举,是为迈克·奈曼(电影《钢琴》的作曲
者)的钢琴协奏曲进行世界首演:“协奏曲是根据电影音乐改编,感觉
有点怪怪地,而且不容易演奏。不过,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比较商业化的
录音和录影,觉得非常有趣!”
斯托特是一名勇于尝试,乐于创新的钢琴家。从接受马友友的邀请
担任不被重视的“伴奏”角色,到积极推广少为人知的福莱作品,到录
制“怪怪”的现代电影音乐,她说:“每一个意见的提出,每一个主意
的出现,我都不会马上拒绝。我认为,对人对事,应抱着开放的态度,
考虑不同观点。”
惟一无法接受的,是演奏自己不喜欢的作品:“因为如果自己也不
喜欢那部作品,就无法让听众喜欢它。自己弹得不开心,听众又怎么会
听得开心呢?”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