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灿汶

  陈灿汶拿出同一地点拍下的两张照片,同样的庭院与枯枝,一张是
枯叶片片,一张是白雪皑皑,一张是萧瑟的秋天,一张是寒冷的冬季。
他选了冬天的那幅,成为音乐会海报上的照片。

  31岁的陈灿汶说:“这就是我留学法国期间,由宿舍窗口望出去的
景观。那几年的时间,每天坐在这个窗口前面写曲,从日出到日落,看
过萧瑟的秋天,也经历过孤独的冬季。所以我称它为‘寒窗’。”

  十年寒窗,指的是大学宿舍里的这个小小窗户、这两幅摄影作品,
也是这名本地音乐工作者第一个专场作品发表会的名称。

  音乐会上的7首作品,记录了他过去十年的生命。前5年是他留学法
国期间的努力,后5年是他毕业归国后的耕耘。十年的青春岁月,诉不
尽的年少故事,谱入乐中皆成为一曲曲动人篇章。

  陈灿汶说:“就像古代读书人苦读多年才能够上京赴考,我写曲十
多年,终于能够把自己的心血结晶,在这次音乐会上发表。特别挑选出
来的这7首作品,都是我过去十年生活的感触和写照。”

  十年寒窗,经历了多少苦涩孤寂,也积累了无数美好回忆。

  陈灿汶从小学习小提琴,对作曲极感兴趣,随梁荣平学习作曲及和
声学,20岁考入巴黎师范音乐院研究所作曲系。

  他说:“当年并没有想到出路的问题,只知道自己的志愿是成为一
名作曲家,就觉得应该勇于朝自己的目的地前进。”

  一个人到了法国,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他说:“上作曲课时每星期都得交作业,作品在同学面前公开被批
评和讨论,同学之间的竞争促使自己必须不断加紧努力,寻找有意义的
题材。”

  陈灿汶喜欢写的是调性音乐,而法国人观念中觉得现代作曲家要写
无调性的前卫作品,使他受到许多攻击和白眼,很不容易才获得同学和
长辈的支持。他说:“有了他们的支持,再加上那里的浓厚艺术气息,
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法国的环境也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季节的变化、自然的呼吸、人
在异乡的孤寂,被转化为串串音符。例如《蓝天鹅》和《酒后》都是这
时期作品,《重逢》的第一乐章《别》则叙述即将离开法国的复杂心情,
从离开前一直写到回国以后,前后一年才完成。

  陈灿汶回国后从事音乐理论教学,新加坡的环境不能像巴黎那样令
人灵感泉涌而现,再加上生活忙碌,陈灿汶写了一些小作品,大型作品
一直无法完成,使他深受困扰。

  他说:“《重逢》写了第一乐章以后,一直写不下去,直到95年完
成了第2交响曲这部写了6年的作品,给我很大的鼓励。96年回去巴黎,
见到故人、故景,更使我觉得非要完成这个作品不可。”

  接着写了第2与第3乐章《孤》与《尽》,叙述别后的孤独以及灵感
走到尽头的感觉,直到最后一个乐章《重逢》再获得新生。

  陈灿汶的作品在本地发表机会不多,反而是台北爱乐木管五重奏和
台湾弦乐团曾先后邀约及首演其作品,《第2交响曲》第二乐章也在今
年8月于北京首演。

  陈灿汶说:“我一直希望能在新加坡演奏自己的作品,等了很久,
觉得与其枯等不如自己制造机会。3年前我就想开这场音乐会,却因为没
有足够支持一拖再拖。这一次能够举行,我特别感谢一群演奏家朋友的
帮忙,以及何家良先生给我的协助。”

  陈灿汶最大的希望是看到自己的交响曲在本地演出。他说:“写出
来的作品,我相信它们总有一天能获得演出,只希望是在我有生之年能
够听得。我希望从我们这一代起,本地作曲家能够有更多机会,听到自
己的作品的发表。”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