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看新加坡声乐界
齐声高唱,歌乐飘扬,又是一年。
回顾1997年的本地声乐界,大大小小的无数场演出与交流,呈献一
片蓬勃热闹的气象。
新加坡合唱协会的合唱节规模一年比一年壮大,去年由福建会馆合
唱团主办,参加团体多达24个。合唱节首次邀请外国团体参加,还请来
乐队现场伴奏,参加者总人数多达千人,声势浩大。
各大团体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星市合唱团与雅歌合唱团联合演唱
了唱梁荣平八声部合唱曲《我愿是急流》,艺术合唱团与福建会馆合唱
团联合主办了“程路禹、傅上珍独唱会”。
华文报合唱团10周年纪念,与新加坡华乐团联合呈献“歌乐和鸣相
辉映”,全场爆满;新加坡合唱协会也和新加坡艺术之家、新加坡作曲
家协会、新加坡报业控股,首次主办“新加坡创作歌曲演唱比赛”,吸
引了国内外歌唱爱好者报名参加。
个别团体也举行多项大型音乐会,非常活跃。历史悠久的李豪合唱
团去年庆祝45周年,9月间举行的“45周年纪念音乐会”请来武汉歌唱
家赵莉莉、赵钢、张名、田晓华,大型合唱曲《青年进行曲》更邀得北
京中央乐团团长严良教授前来指挥;去年年底又邀来数十名中国老艺
术家举行“老艺术家歌唱晚会”,反应非常热烈。
刚刚成立不久的雅歌爱乐协会也活力充沛,3月间邀请悉尼声乐小
组来新演唱;11月邀请中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孙家馨教授,率领3
名高足举行了两场演唱会和一场讲座;马来西亚国家合唱团,也是首次
受邀来新演唱。
新团体注入新的力量,也带来旧的回忆。剧场艺术团去年成立了男
声小组,由吕政成指挥,以60年代末的“七人小组”为班底,再邀请一
批热爱唱歌的朋友扩大了队伍,并计划每年举行演出,把嘹亮的歌声一
年一年地唱下去。
沉寂多时的国家剧场俱乐部重新招收了一批新旧合唱团员,去年举
行重组后的第一场音乐会,庆祝国家剧场俱乐部成立30周年。筹委会相
信在大家的号招下,当年的团员都会再度归队,国家剧场也能够东山再
起,恢复当年的盛况。
不过,本地合唱团这些年来普遍面对后继无人的问题,历史悠久的
华文合唱团招来的新团员还是同一圈子里的老朋友,学校里的优秀合唱
团员在踏入社会后各奔东西,无法溶入本地合唱团成为新一代的生力军。
去年的合唱节邀请了几个学校合唱团参加,希望能加强学生团员与
各合唱团。作曲人协会的音乐会也邀请学校团体演唱,吸引了一批学生
听众。
星市音乐会去年成立了一个青年合唱团,由青年团员黄荣基负责,
黄荣基是梁荣平的学生,也是留美音乐硕士,现为学校教师,希望能借
此拉近两代之间的距离,为合唱团寻得新一代接班人。
雅歌合唱团去年2月成立,公开招生团员,如今已有30多名青年团
员加入。雅歌合唱团的成立宗旨是让热爱唱歌的年轻人在离开学府之后
能在一起继续钻研与学习。
合唱团声乐指导兼指挥黄彩鸾也是圣公会中学合唱团导师,她认为
学生团员其实是喜欢合唱的,许多学生到了大学还在参加,毕业后离开
了合唱活动,主要是年龄与曲目上的问题。
黄彩鸾说:“传统合唱团历史悠久,团员年龄也比较大,学生加入
会觉得有代沟。再加上学校里教的歌曲与合唱团里不一样,华文合唱团
以演唱华文歌为主,而现在的学生都比较喜欢唱一些无伴奏歌曲、外文
歌曲等等,合唱团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黄彩鸾坦言,雅歌合唱团起初招来的一批年轻团员,也流失了一些。
她说:“团员的流失有两大原因:有些有很高的期望,想唱一些很难的
东西,发现我们还必须照顾到一些年轻初学者,感到失望。另外一些团
员则喜欢唱一些音乐剧、流行歌曲,发现我们唱的不是这些,也离开
了。”
雅歌合唱团希望能在演唱传统华文歌曲、本地作品,同时也演唱一
些外国古典作品,兼顾华文与英文源流团员。合唱团目前有了一批固定
的团员,已经开始排练,将在今年8月首演。
随着时代的改变,新一代的歌唱爱好者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与鉴赏
品味。
近两年来,由年轻歌唱爱好者组成的无伴奏演唱小组如雨后春笋般
出现,这些小组来自合唱团、大专院校、教堂等等,这类无伴奏小组形
式灵活、曲目广泛,可以尝试很多新的东西,使用人声来制造各种不同
的效果,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由几个小组联合呈献的无伴奏演唱欣赏会,去年起成为艺理会“五
月音韵”活动的重点节目之一。赞美广场去年也举行本地第一个无伴奏
小组演唱比赛,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参加。
无伴奏演唱团体当中,最为认真而具有一定水准的莫过于林曜指挥
的新加坡爱乐合唱团。以演唱无伴奏合唱曲目为主的新加坡爱乐合唱团
成立于3年前,林曜说:“这是个积极性很高的合唱团,跟团员的工作
关系非常愉快。”
新加坡爱乐合唱团目前有60多名团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具有一
定的音乐与合唱背景。该团去年曾与马来西亚国家合唱团联合举行音乐
会,12月间首次在赞美礼堂举行的3场圣诞音乐会,全场爆满。
新加坡爱乐合唱团今后将每年举行圣诞音乐会,接下来的计划包括
3月间的一场无伴奏音乐会、10月间的一场莫扎特《安魂曲》,以及到
意大利参加一场国际合唱比赛。
大大小小的无伴奏演唱团体基本上以英文源流团员为主,不过无伴
奏合唱其实有它的灵活性,演绎中国歌曲也别有一番风味。
林曜去年自资出版了一张中国民歌无伴奏合唱专辑《一根丝线牵过
河》,由他亲自指挥上海乐团合唱团,大量采集了新疆、青海,江都、
陕西、四川、云南等地民歌名曲,12月又飞往上海客席指挥了上海爱乐
合唱团的2场新年音乐会。
林曜是离开新加坡交响乐团后专注于声乐方面的发展。他在去年7
月正式担任新加坡歌剧团音乐总监,作出了一系列计划,希望能使新加
坡成为西洋歌剧在本区域的一个中心点。
新加坡歌剧团也在去年1月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团,目前已在进行例
常排练。合唱团人数有30、40人,由初级学院学生到成熟的工作人士。
歌剧演唱在新加坡拥有一批支持者,去年受不同团体邀请来新演唱
的著名歌剧演唱家就有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独唱演员田浩江、周正;澳洲
悉尼歌剧院首席男高音于吉星、澳洲三大男高音等等。
过去一年来,新加坡歌剧团也邀请本区域歌剧演员上演了《仲夏夜
之梦》、《波西米亚人》,并在去年艺术节上呈献新加坡第一部歌剧
《玫瑰缘》。
新加坡歌剧团1998年的两大制作包括9月间的《茶花女》和11月间
的《卡门》,歌剧团希望在未来5年内,每年制作4个歌剧,并且把时间
靠陇,形成“歌剧季”的风气,让高吭的歌声在新加坡更加嘹亮。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