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蕙
怎么来了个穿裙的?
这往往就是乐团团员对王雅蕙的第一个印象。
她说:“大家都会以奇怪的眼光看你一下。上台的第一眼,我就知道
他们在想:那个穿裙的来了。”
王雅蕙生于1968年,个子瘦瘦小小,讲话斯斯文文。左看右看,果然
很难想像她在指挥台上颐指气使、指挥大局的模样。
然而,当她在新加坡交响乐团前面举起指挥棒时,从第一个音符就深
深地吸引了听众,直到激赏的掌声如雷响起。
严谨的布局,细密的心思。举手投足,都是一副气宇轩昂的大将风范。
使人忘了她的性别,忘了她的年龄,忘了她的“小女子”身分。不得
不收起“去看女指挥”的好玩好奇心态,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地欣赏一
名优秀指挥的精彩演出。
她说:“当我离开的时候(赴美留学),心里就在想有一天要回来,
在维多利亚音乐厅,开一场演奏会。没想到现在不但回来了,还指挥!”
王雅蕙连自己有一天会当上指挥家也从来都没有想过。成为第一位指
挥新加坡交响乐团的本地女指挥,更是她万万想像不到的。
王雅蕙从小在钢琴与电子琴方面都取得斐然的成绩,知道自己会朝音
乐发展,但没想到最后会走向指挥的道路:“我妈妈说,这就叫有心栽花
花不发。”
王雅蕙的父母亲原本是台湾人,为了让孩子接受新加坡的双语教育,
全家人在王雅蕙5岁那年,移民新加坡。
父母亲都不懂音乐,发现王雅蕙还没懂得说话就能够唱完整首连续剧
歌曲,认为她颇有音乐天分,便决定让她学习钢琴,希望她能发挥自己的
长处。
王雅蕙果然不负所望,在1982年和1985年在全国音乐比赛中两次得奖。
电子琴方面则有更杰出的表现:1984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新加坡电子
琴比赛冠军,两次代表新加坡参加东南亚区比赛获得冠军,再代表东南亚
参加分别在美国和德国举行的世界电子琴大赛,获得第三名(1984年)和
第二名(1985年)。
这样的成绩可说是另外一次的“无心插柳”:“开始学电子琴只是因
为反正都学钢琴了,顺便连电子琴也一起学。”
1986年王雅蕙留学美国,主修钢琴演奏。
到了大学第三年,指挥是必修课:“那时觉得指挥很无聊,还经常逃
课。到了年终考试时,觉得考不到好成绩对不起爸爸妈妈,才开始用心学
习,慢慢地产生了兴趣。”
从此王雅蕙对指挥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攻读硕士课程时专修钢琴和指
挥,毕业后更当上美国奥马哈青年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
选择当指挥家而不是钢琴家,也有其他因素:“走国际路线的钢琴家
必须时常参加各种比赛以引起注意、请经纪人推销自己,很多年轻人还想
尽办法以各种奇特的方法凸显自己。”
要从众多钢琴家当中脱颍而出并不容易,年龄更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要成为有名气的钢琴家,一定要非常年轻就出炉。尤其是在寇蒂斯音乐
学院,看到很多杰出的钢琴学生,13、14岁就弹得很好。像我这样读到高
中才进去,人家已经跑了一半。”
担任指挥则需要比较成熟的年龄:“20多岁对于发展钢琴事业来说已
经很老了,对于学当指挥来说却还很年轻。一般音乐学院的指挥课程并不
招收年纪小的学生,多数的指挥家也要到30多岁以后才真正有所表现。”
王雅蕙指出:“钢琴是技巧的东西,指挥是一种交流。面对那么多种
不同的乐器,必须考虑如何把大家组合、如何带出每一种乐器的音色,这
与自己一个人弹琴是很不一样的。”
指挥给王雅蕙带来很大的乐趣:“指挥就像制作电影一样。看着乐谱,
构思着主角要做什么,道具要怎么摆,每一幕的情节就在脑中出现。到了
表演现场,指导大家把自己脑中所想的东西演奏出来,有一种梦想成真的
感觉。我觉得再也没有其他事业比当指挥更有趣。”
然而女性当指挥毕竟还是比较少见的。
王雅蕙说:“起初家人也有点反对,觉得女指挥给人凶巴巴的印象。
很多人也认为女指挥扭扭捏捏,有气没力。第一次去到一个乐团的时候,
团员会以怀疑的眼光看着你。不过,当你以足够的力度带出曲中的强烈情
感时,人们就会改变他们的看法。”
1994年参加东京国际音乐指挥大奖,获得齐藤秀雄奖(特别优秀奖)
及荣誉奖,更加强了王雅蕙的信心:“最后进入大决赛的只有6人,三个
日本人,三个外国人。我是日本参赛者以外唯一进入大决赛的亚洲人,
也是唯一的女性。主办者知道我来自新加坡这么个小小的国家,非常讶
异。”
王雅蕙说:“站在台上以后,男性女性并没有分别。男指挥也有柔和
的一面,女指挥当然也能演好阳刚的部分。指挥时不需要考虑别人的眼光
或自己的性别,最重要的是能够表达作曲者的心意。就像演戏一样,自己
的身分并不重要,能够演好剧中的角色,才是好演员。”
Copyright © 1998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