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一

  黄嘉一喜欢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例如,送来一些配合音乐会的照片,看不到钢琴,看不到正襟危坐
的演奏者。照片中,一名赤裸上身的男子,爬上椰树采椰子。

  第一次看到黄嘉一的“乌敏·钢琴”演奏会宣传单时,马上脱口而
出:“乌敏岛?弹钢琴弹到乌敏岛?”

  正如第一次向同事提起这场音乐会时,负责戏剧的同事,突然满脸
孤疑:“黄嘉一?搞戏剧的那个黄嘉一?”

  后来才知道,不是把钢琴搬上乌敏岛,而是把乌敏岛搬入音乐厅。

  不是搞戏剧的黄嘉一突然转移目标搞音乐,而是音乐工作者黄嘉一
偶然创作的剧本,曾两度被搬上舞台。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尝试新事物。

  谈起乌敏岛,黄嘉一说:“我并不是特别去选择乌敏岛,应该说是
乌敏岛选上我。几次前往,自然而然地有了感觉。”

  谈起剧本创作,他也说:“我从来都没想过要怎么去‘搞’戏剧,
只不过是我很喜欢上课,参加了剧本创作室,表演的时候刚好又选上我
的剧本。”

  38岁的黄嘉一是科班出身的音乐工作者,在英国和法国学习音乐6
年,回新加坡教钢琴至今已有9年。

  对他而言,钢琴加上乌敏岛,或者,音乐加上戏剧,并不像他的名
字那样,只是一加一那么简单。

  黄嘉一承认自己“很不安份”,老是想做一些不同的东西。

  他说:“教学生以后开学生音乐会,觉得学生音乐会为什么来来去
去都是演奏萧邦和贝多芬呢?能不能搞一些比较特别、比较吸引观众的
东西,而不只是形式化和应酬式的上台和下台呢?”

  黄嘉一于是先后在1990年和1993年分别创作和呈献了故事性音乐
《尼奇和雪人》及《有一片叶子名字叫绿绿》,演出之后发现参与学生
都很有凝聚力,很多朋友也非常鼓励和支持,主动提出有意在日后的演
出给予协助。

  几次带学生到乌敏岛游玩或独自到岛上休息也使黄嘉一对这个小岛
产生感情,决定根据乌敏岛上的一些素材和灵感写成一系列作品,构成
这一次的“乌敏·钢琴”演奏会。

  “乌敏·钢琴”是一场学生音乐会,也是一场作品发表会,它带有
故事性,动用了各种舞台灯光技术并安排一名讲解剧情的叙述人,结合
了幻灯片放映会的形式,还加上一个小小摄影展。

  套上一个流行名词,可称之为一场“多媒体演出”。

  黄嘉一把它称为“创意音乐会”。演出以音乐为出发点,安排41个
学生及三名客串演奏者以各种形式的演奏叙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故事使用15首创作及改编歌曲串成,内容叙述两名少年到乌敏岛探
访爷爷,看到很多新鲜有趣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结果玩得迷了路。
半夜走不动时找到一口井让他们尽情喝水,在井边休息时,爷爷的小狗
找到了他们,爷爷也讲了一个关于那口井的乌敏岛给他们听。

  黄嘉一认为这样的演出结合了古典音乐技巧及本地色彩,会比一般
的演奏会更能够吸引听众。加上幻灯片和旁白,更能够把音乐立体化。

  他解释:“音乐是抽象的,听不懂的人无法从中获得乐趣,加入幻
灯片等其他因素,能够使音乐站起来。例如我们现在讲一段小狗的故事,
再弹一段小狗的音乐,听众就可以在脑中想象音乐中所描述的情形,甚
至通过幻灯片看到这段音乐,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具有趣味性。”

  这次演出也是黄嘉一创办小音符学会以后的第一场公开演奏会:
“过去的几场演出都是使用其他团体的名义。现在觉得能力比较充足了,
再加上有了朋友和家长的热心支持,便成立了自己的团体,办起事来更
方便,也更能够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音符学会的其他活动还包括音乐讲座、音乐学习营、成长营等等。

  黄嘉一认为身为一名钢琴教师,自己的责任并不只是让学生弹好钢
琴就算了:“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我们在老师身上
学到的不只是音乐,还包括整个人的人格和思想。学生思想不成熟,也
体现不出完美的音乐。要使他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我们就必须给予适当
的熏陶和训练。”

  举行创意音乐会,除了追求技巧上的进步,也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
的感觉、彼此之间的默契、对艺术的总体爱好等等。

  黄嘉一说:“参加考试能够帮你达到某些目标,但你不会从中获得
乐趣。学钢琴的人这么多,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音乐家。最重要的是
能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培养自己对美的判断,让这段学习钢琴
的日子,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巴黎,你好!

  当年一名怯生生的少年,在巴黎度过了生命中最珍贵的青春岁月,
6年严峻的风雪与文化震荡,造就了今日的黄嘉一。

  40岁的音乐工作者黄嘉一回想当年:“留学法国之前和从法国回来
之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我。”

  无论是生活的体验、文化的冲击,还是音乐环境的熏陶、音乐技巧
的磨练,到法国学音乐的6年是黄嘉一成长生涯中极其重要的阶段。

  十多年后的今天,黄嘉一已是一名拥有丰富经验的钢琴教师,这一
次为学生举办音乐会“巴黎,你好!”,选择了法国音乐的主题,把法
国的感悟传给下一代的学生。

  他说:“每一次举行学生音乐会我都喜欢找一个主题,吸引观众来
看。前几次孩子们比较小,做一些比较适合他们的东西。从90年开始呈
献过《尼奇和雪人》、《有一片叶子名字叫绿绿》、《乌敏·钢琴》等
等,都是一些比较新鲜的尝试。数年来一批学生已逐渐成长,音乐方面
也拥有比较高级的程度,不需要故事来带动,于是决定以法国音乐家作
品为音乐会主题。”

  黄嘉一指出,一般的独奏会中的法国作品,往往只看到德布西和拉
威尔,而且是作为装饰和调味品:“使我想到只演奏法国作品,是不是
可以撑得起整场音乐会?”

  黄嘉一希望能够从一个点出发,沿着这一点发展和探讨,让学生深
入而多层次地理解法国音乐家的作品。他请了一些留学法国的朋友与学
生分享经验,也要求学生找资料,从作曲家的录音、书信、谈话、评论
等等了解其生平与创作观点。

  他说:“每一个学生探讨了各自演奏的作品后,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使整个节目比较深入,呈献出来的东西也比较有品味。”

  新加坡的音乐教育跟随英国的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以德奥作
品为主,使法国音乐相对地显得比较陌生。

  黄嘉一解释:“跟随英国体系是因为语文的方便。偏重德国作品是
因为学习复音音乐不能不学巴哈,学奏鸣曲不能不学贝多芬、莫扎特、
海顿,浪漫时期不能不学舒伯特,而一个人学钢琴的时间毕竟非常有
限。”

  黄嘉一认为整个学习音乐的过程,经典作品固然不能忽略,也不能
因此而不接触其他的作品。其实法国作曲家除了德布西和拉威尔,还有
圣桑、比才等等,其他作曲家如李斯特、萧邦,也在法国度过很长的时
间。

  他说,学钢琴的意义,不在于每天练几个小时或几岁考完8号,而是
一种文化学习的过程:“它使你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认识文化。例如从
法兰克认识到圣歌曲式、作品与巴洛克时代的渊源,认识到整个时代背
景和文化特色。”

  他说:“家长经常问我怎样引发孩子对学钢琴的兴趣,其实整个文
化气氛不是单靠孩子来完成。家长的角色不只是花钱去买一个老师的一
个钟头时间,而是从自己开始,多听音乐、喜欢音乐、去和孩子进行讨
论,使文化学习更顺利,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