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星

  亚洲人要在西洋歌剧界里成为主要演员,向来都很不容易。
每一个能够在西洋歌剧舞台上挑起大梁的亚洲演唱家,都走过漫
长的道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悉尼歌剧院首席男高音于吉星说:“亚洲人演西洋歌剧,本
来就不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亚洲人要到西方去唱歌剧,对他
们来说是在抢他们的饭碗。尤其是歌唱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有
身分、人人想做的工作。”

  这一碗饭原本就僧多粥少,更难得让外人分一杯羹。以澳洲
来说,能够担任主要角色的亚洲歌唱家只有2人,其中一位当然
就是于吉星。

  43岁的于吉星生于中国大连,原为北京中央乐团首席男高音,
移居澳洲已有7年。他说:“澳洲离欧洲很远,不像欧洲人可以
到处应征试音。澳洲本身的歌唱家找工作已经很困难,比较著名
的又只有一间悉尼歌剧院,竞争非常激烈。澳洲还有演员公会保
护自己人的利益,排挤亚洲人的情绪也很能够感受得到。”

  这样的环境里要脱颖而出,秘诀只有两个字:勤奋。

  于吉星说:“别人能唱出东西,我们也能够唱出。别人练一
遍的,我练100遍。”

  西洋歌唱家能够做到的,亚洲歌唱家往往必须做得更好,才
能为自己争取机会。

  他解释:“化起妆来洋人和中国人外型相差不是太远,最不
容易的是艺术上的追求需要一定的水平。歌剧是西方人生活的一
部分,对他们来说是自然的语言和熟悉的历史文学。我们不了解
他们的文化,有些东西不容易体会,一些人物的性格、举止等等,
也不容易做到。”

  于吉星为此下过很大的功夫,学习各种欧洲语言,甚至住进
一个意大利朋友的家里观察他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了解意大
利人的性格与脾气,使演唱时的每一个细节都更加传神。

  于吉星在中国是国家一级演员,已有多年演唱经验。他毕业
自中央音乐学院,也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周小燕教授,1980年
起随中央乐团到全国各地演出,也曾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到莫斯科
参赛得奖。

  然而第一次演唱歌剧,他还是感到非常担心。于吉星说:
“唱歌剧和在音乐会上演唱完全不一样。在中央乐团时一年演几
百场,也唱过许多大型作品、与外国指挥家合作。但是演歌剧又
是另一回事,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还好我的舞台经验比较丰
富,14岁时还学过跳舞,总算能够应付。”

  于吉星是在1989年应墨尔本维多利亚歌剧院邀请到歌剧院实
习一年,翌年获奖学金赴英国考文皇家歌剧院学习,留英期间演
唱歌剧《爱情的灵药》和《蝴蝶夫人》,获得7份报章的一致好
评,为他建立起一定的知名度。

  这次演出为他争取到悉尼歌剧院的合约,甚至获得一个到美
国茱利亚音乐学院深造的机会,于吉星“一念之差”选择回到了
澳洲。毕竟,一年演唱3部歌剧的合约,对他来说是很大的诱惑。

  当时如果选择美国也许会有另一种发展,然而于吉星认为定
居澳洲多年来也有很大的收获,他曾在澳洲各地演出歌剧《唐
璜》、《拉美摩的露契亚》、《魔笛》、《波希米亚人》等等,
为他奠定了很好的舞台基础。

  于吉星离开中国8年多来不曾回家,也很少演唱中国歌曲。
然而他目前已计划在墨尔本录制中国民歌激光唱片,希望能在演
唱歌剧多年以后,也能把中国歌曲带给西方听众。

  他说:“当我听到卡雷拉斯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我
真是非常激动。一首简短的民歌在乐队的陪衬下有完全不同的气
势,外国人来做这件事情是非常难得,但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更
应该由中国人来做。”


Copyright © 1998-99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