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加庆
东方的旋律、西方的技巧,传统的特色、现代的精神,看似矛盾
的组合,在作曲家的巧妙经营下,谱成动听的音乐。
62岁的中国著名作曲家曾加庆说,历史的长河是很难割断的。然
而,随着时代的改变,出现了新的作曲方法、新的乐团形式、新的曲
式结构等等,传统作曲家也必须创作具有时代感的作品。
曾加庆是上海民族乐团一级作曲家,1955年自沈阳音乐学院毕业
后开始从事音乐创作,40年来最喜欢的是民族色彩浓厚的旋律。
曾加庆老家在福建泉州,从小听南音长大,造成他对民族音乐的
偏爱,先后学过钢琴、小提琴、二胡,后来决定朝作曲发展:“一方
面是自己的爱好,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专门创作民乐的作曲家很少,
学校里也没有专科的民乐作曲,使我感觉到搞民乐创作的需要。”
他指出,对于音乐家来说,欣赏古曲自然毫无问题,然而对于一
般听众而言,传统音乐缺乏时代气息,不容易被接受:“古曲太长、
太短、曲牌之间缺少过度性的,都不适合在今日演出。曲子重复太多
的,现代人也不喜欢。哼一个调哼10分钟,年轻人又怎会听得习惯
呢?”
作曲家因而有必要使用现代手法改编古曲和采用传统民族素材进
行创作,为传统音乐赋予新生命。
曾加庆把音乐归纳成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诙谐性、舞蹈性
等五大类别:“任何一首乐曲都能够套用或结合这五种形象,结构形
成后是否能够掌握特点,风格是否鲜明以造成完整的成品,不同的作
曲家有不同的表现。”
素材的来源是靠点点滴滴搜集而来:“年轻时经常到全国各地采
集当地歌谣,抓住当地音乐风格和特点。例如《美丽的孔雀》含有傣
族味道,是因为曾经去过云南,对那里特别有印象。创作的时候,自
然就出现了当地的素材。”
灵感的涌现也是靠平时的不断累积:“某种东西能够引起你的想
像,促使你把它谱成音乐,都是一种经验的累积。例如平时对戏剧特
别注意的,就很容易让戏剧触发你的灵感。”
除了引用各地民间素材,曾加庆也善于从传统戏曲中寻找创作灵
感。他曾在1972年至1985年间在上海京剧院从事戏曲音乐创作,这段
经历对他的创作事业很有帮助。
曾加庆说:“虽然我的专长是民乐创作而不是京剧创作,但是这
十多年内我认识到戏曲音乐丰富的内在表现。同样的曲牌,不同的唱
腔,能够把喜怒哀乐都尽情地表达。”
戏曲音乐的戏剧性很浓,效果很强烈,从事戏曲音乐创作以后再
回到民乐,使曾加庆获益不浅。
他尝试取出戏曲片段编写成交响性乐队作品:“试验以后发觉这
条路子很宽,可能性也很多。例如贵妃醉酒,在京剧中那是很受欢迎
的一幕,唱腔加舞蹈都能够表现得很美。我准备把它写成单独乐章,
相信它也能够写成很美的音乐作品。”
曾加庆的一部大型作品《曹操与杨修》也是由他的一首同名京剧
乐曲进行改写。这首叙事曲结合中西乐器,主调突出琴、萧等民族乐
器,并使用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进行和声:“古琴能够突出三国
人物的风度,背景使用西洋弦乐器加以烘托,使声音更丰满,音乐也
更有气势。”
他说:“基本旋律是民族的东西,和声、曲式等等向西方学习,
这就是中西结合。以传统音调为骨干,以新手法创作,这就是传统与
现代的结合。”
Copyright ©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